交大要闻
交大医学院12名医疗队员跨越山海万里援摩,仁心奉献今归来
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出的重大决定。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我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余人次,援建医疗卫生设施共130余所,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挽救了无数宝贵生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援外医疗队模范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引入先进诊疗技术,开展对口医院合作,积极推进“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等义诊创新工程活动,拓展公共卫生合作,从“输血式”援助转向“造血式”援助,培养了大批当地医疗人员,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中国援外医疗队以无私的爱心、精湛的医术、接续的奉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从1963年4月起,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派出附属新华医院儿科主任齐家仪、广慈医院肺科副主任胡曾吉、基础部生理教研组副主任曹晋康参加中国第一批援外医疗队奔赴阿尔及利亚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承担起了派遣援外医疗队的任务。
60年里,交大医学院援外医疗秉承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宗旨,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下,派出一批批医疗队员,尽心尽责、忘我工作、为受援国人民的健康而无私奉献着,也与受援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60年里,交大医学院援外医疗发生的时时刻刻,已经烙印在那遥远的土地上,也刻在了一批批援外医疗队员的心里。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事处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外工作的高度赞扬和褒奖,更是对医学院教育卫生事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给了医学院改革再发展的精神动力。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援摩医疗队完成为期两年的援摩医疗任务凯旋。
2021年10月,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王志勇、骨科张炅、内分泌与代谢病科齐研、灼伤整形科倪晓燕、后勤保障处刘晖,和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外科张磊,以及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张建海、妇产临床医学中心蔡斌、周珑、普外临床医学中心王晔、明旭、创伤临床医学中心伍凯等12名专家作为中国第194批援摩医疗队队员,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和全体交医人的牵挂,跨越万里山海,奔赴摩洛哥梅克内斯和哥塞达特开展医疗援助。
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援摩医疗队员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服务当地患者,无私无畏,辛苦付出,顺利度过新冠疫情肆虐、9月8日摩洛哥6.9级地震等艰难时期,持续发挥中国医务人员的专业力量,服务好摩洛哥人民,充分展现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正如援摩医疗队队员所说,“‘守望相助的传统薪火相传’,全体队员深知不仅肩负着医疗服务的工作,更传递着‘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是中摩友谊历久弥坚的使者。”“中国开展援外医疗60年来,所有投身援外医疗事业的人们始终秉承着对生命的郑重承诺。一批批援外医疗队员们前赴后继,用自己的无私付出和团结协作共同谱写出援外医疗的壮丽史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始终肩负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理念的重大责任,发挥医疗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探索对外交流合作,促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重点工作中,深度参与卫生健康领域的国际及港澳台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