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市极地生命过程与环境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工作汇报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交大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的上海市极地生命过程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于5月29日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召开了2022年度工作汇报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秦为稼一级巡视员和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院士,委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研究员、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宪勇研究员、南京大学鹿化煜教授、天津大学魏皓教授、中山大学程晓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林忠钦院士和邓子新院士等出席了会议。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奚立峰出席会议并致辞,参加会议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前沿创新研究院院长赵一新、副院长傅光远,海洋学院院长、实验室主任周朦,海洋学院党委书记李巍以及实验室相关人员。
奚立峰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极地是治理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区域,也是国家权益争议的热点。开展极地生命过程与环境研究是实现我国在国际引领极地事务、资源开发和气候治理目标的迫切需求。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上海交大海洋学科已在海洋和极地科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将围绕极地科学基础前沿和技术需求,凝聚创新资源,加大科研投入,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先发优势,深入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合作,全力推进上海市极地生命过程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为极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周朦作了实验室2022年工作总结报告,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实验室的总体概况、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成果、运行管理与开放交流、依托单位支撑和保障情况,以及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等内容。
在听取相关汇报后,委员专家们进行了讨论交流,对实验室过去一年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并在实验室未来发展路径和方向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家彪院士作总结发言,希望实验室进一步凝练重点研究方向,聚焦研究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和布局,进一步深入全面地开展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区域结合,实现国家需求导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突破,为国家以及在国际引领极地事务、资源开发和气候治理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