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市第二届“医德之光”“医德楷模”揭晓,交大医学院8人获殊荣

2月23日,由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上海尚医医务工作者奖励基金会和上海医药卫生行风建设促进会组织开展的上海第二届“医德之光”“医德楷模”选树活动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鸿利、附属仁济医院欧阳仁荣、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李国维荣获“医德之光”,附属仁济医院俞卫锋、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陈平、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育璠、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荣获“医德楷模”。

上海市第二届“医德之光”

01.jpg

王鸿利

86岁,中共党员,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

03.jpg

王鸿利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检验医学和临床血液学专家,医学检验教育开创者之一,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之名医、全国优秀教师等诸多荣誉。

他打破手术禁忌,使250余名血友病患者生命得以挽救;他为“血友”的救命药四处奔走,“血友”把子女托付给他。他创建的凝血制剂剂量方案被国际血友病联盟和卫生部纳入《血友病的治疗指南》。他提出的术前PLT、APTT和PT联合检测意见,被卫生部以文件下发全国执行。

他在血栓与止血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成果斐然。在国内首创40余项血栓与止血检测新技术;率先提出血栓前状态的筛查指标,动(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诊断指标以及抗凝和溶栓治疗的实验检测指标。建立了临床诊断、家系调查、表型检测、基因诊断和功能研究的完整诊断体系,大大推动我国出血病和血栓病诊治水平,使瑞金医院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出血病和血栓病的临床诊治中心和学术高地。

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学术著作60余部。在教学中惯于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脱稿演讲”。他言传身教,教导学生“要做就做一个好医生。”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王鸿利教授依然像“老牛”一样心系医教研工作。他说:“我属牛,爱牛的温柔,爱牛的执著,更爱牛的奉献。”“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是他的座右铭,他的为人、学识、对科学的执著、对患者的热情深深地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欧阳仁荣

90岁,民盟盟员,附属仁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04.jpg

欧阳任荣教授,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已在仁济医院辛勤耕耘近七十载,在血液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的成绩。

欧阳教授长期致力于血液学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仁济医院血液科及所属白血病研究室形成了以白血病规范化分层治疗的临床学科特色,在三尖杉酯碱、去甲氧柔红霉素、氟达拉宾及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生物制剂辅助治疗、及探索新疗法方面处于国内前列或领先地位。

欧阳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全身心投入教育,以培养医学人才为己任,望学海之久远,瞻师道之崇高,他一直认为高素质、能力强、具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是医院最大的财富,是医学发展的基础。还长期担任国家级进修班的授课,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生动的讲课方式,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将血液科发展前沿的内容普及到全国,为仁济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欧阳教授曾言,“临床医生就是临床!” 他时时刻刻地要惦记着病患,惦记着自己的工作,要不时地观察病患病情的发展。他总是说,优秀的医生不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名爱心大使。只有全心全意地对待病患,才能让病患从心理上信任医学,配合治疗,从而发挥医学的真正作用!欧阳教授总是千方百计为病患节省医药费,特别是经济条件困难的病患,他还会反复比较为其选择最省钱又能达到最好疗效的治疗方案。

没有豪言壮语,欧阳仁荣默默践行教书育人,治病救人的信念。

李国维

103岁,中共党员,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

05.jpg

李国维,1920年9月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著名妇产科专家,1944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先后在华山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工作,1963年进入中福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工作直至1991年退休。在建党百年之际,作为老党员代表,受到上海市市长龚正亲切慰问。

“听党的话,办党的事”,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李国维总是以此作为自己的信念。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西医也要学中医”的号召,他听从组织的安排,积极学习中医,学成后将中医的理论和西医的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上世纪60-70年代,为了提高医院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他积极开展阴道手术以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他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的方法,并在上海进行推广,既发展了祖国医学,又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手段。

从医70年载,李国维始终以“给别人看好病就是好医生”的朴实理念作为行医准则。他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朴实谦逊的品行为大家所称道。虽然已逾百岁高龄,他仍耳清目明,精神矍铄,坚持每周看2个半天的中医门诊。他说:“我的医术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要病人需要我,我就愿意为他们奉献一份光和热!”

上海市第二届“医德楷模”

01.jpg

02.jpg

俞卫锋

59岁,中共党员,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01.jpg

俞卫锋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科主任,是国际麻醉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肝胆麻醉专家之一,也是我国和上海市麻醉学的领军人之一。作为一名医生,他认为医、教、研任何一方面的付出,都是为了实现医者“初心”,减少患者病痛,为更多患者服务。

作为医者,他是全程守护病人的幕后英雄。他从事麻醉事业超过30年,每年完成手术麻醉量1000余例,多年来始终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他对病人的好,不仅体现在手术中,更体现在他为病人解决病痛的一个个临床难点上。他一直致力于优化麻醉用药、合理围术期监测,精准麻醉,为患者平安渡过手术期提供安全保障。作为师者,他传承育人使命,将学生的言行当做自己的责任。“何其有幸,能成为俞老师的学生”是学生们对他的由衷感激。他培养的120余位硕博士研究生中,高级职称超过30名,目前担任科室主任职务的12名,副主任10名。作为学科带头人,他身先士卒做表率,彰显责任与担当。近五年,科室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项,实现国自然生命科学部重点课题的突破,拿下科技部干细胞重大专项,培养了麻醉学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优青”。仁济麻醉科研、临床、教学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大踏步向前,复旦学科排名从20名开外一跃而为全国第六,上海和华东第一。

俞卫锋培养了一批批有朝气、有学术水平的队伍。他曾先后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优秀带教老师”,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二等奖等。

张陈平

63岁,中共党员,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

02.jpg

张陈平,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行政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头颈肿瘤培训中心和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培训中心的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候任主委。张陈平教授关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治疗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还病人以尊严,提高生活质量,亦重视如何提高国内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整体诊疗水平,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他致力于口腔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牵头125家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诊治专科联盟,开展全球规模最大的口腔癌综合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制定口腔癌诊疗规范,弥补国内的空白。

率先提出功能导向的颌骨重建理论,首创牙种植牵引“一体化”技术,建立“一站式”数字外科平台,创立颌骨功能重建理论体系,牵头制定颌骨重建专家共识,完成病例12000余例。从医近40年,培养研究生53名,在国内外主办学习班百余期,累计培养国内外专科人才2560名,成果辐射“一带一路”及欧美国家,为国际地位的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主、参编专著10余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7项,以第一/通讯发表189篇(SCI:80篇)。获国际及发明专利9项,部分已实现转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10余项。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工匠、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带领团队推动中国特色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的发展,确立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王育璠

50岁,群众,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

03.jpg

王育璠,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血糖监测与新技术学组、妊娠糖尿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内分泌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兼秘书等职务。

王育璠专注于糖尿病的区域管理及妊娠期内分泌疾病的一体化管理。市一内分泌代谢科是首批16家国家标准化代谢病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之一, 并牵头创建了松江地区MMC1+X,建设区域糖尿病规范化、信息化、全程管理新模式,提升基层慢病诊治水平,实现慢病的分级诊疗及上下联动,使上海西南远郊患者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三级医院优质的医疗服务。获得MMC十佳中心、省级中心、示范中心、上海市总工会“糖妈妈关爱”巾帼创新工作室等荣誉。在科研领域,王育璠深入探究2型糖尿病、妊娠期内分泌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等领域,并将互联网以及AI 技术运用于慢病管理,相关成果在Thyroid, JCEM等内分泌领域著名杂志发表,做到临床和科研齐头并进。在日常工作中,王育璠敢于担当、勇于挑战,主持抢救了众多内分泌科重症患者,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倡导将教学融入于临床工作,曾荣松江区社区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项目“最佳带教老师”及“最佳带教团队”。同时,王育璠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投身科普、义诊等公益服务。

张长青

61岁,中共党员,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

04.jpg

三十多年来,张长青始终致力于骨科疑难疾病诊治与骨科生物材料研究。其研究成果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个人获颁“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好医生”、上海市领军人才、卫生部中青年优秀专家等殊荣。

以最小的伤害带给病人更大的康复可能,是张长青始终不变的追求。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疑难病,张长青从股骨头坏死中早期外科治疗入手,历时十五年,建立了一系列治疗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关键外科技术,通过手术的改良、推广,证实了其保髋疗效,开创性地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重建股骨头坏死病变软骨面,让一大批青少年患者获得“重新站立行走”的机会。

不仅如此,张长青在骨科手外科、创伤、关节、脊柱疾病领域建树颇丰,尤其是作为国内“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第一人,他领衔团队改良了原有术式,发明了专业手术器械,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已累计完成4000多例股骨头坏死病例,临床治愈率超过80%。

瞄准骨科终极难题,建立融早期预防、精准治疗、快速康复于一体的世界一流“大骨科”,是张长青的梦想,也是这些年他竭力推动的事。而这一切围绕他始终不变的行医原则:一双巧手、一颗暖心,让千万人走得更稳、活得更好。

韩宝惠

62岁,中共党员,附属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名誉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05.jpg

韩宝惠从医近40年,韩宝惠教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大医精诚”的原则,在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多学科治疗以及肿瘤生物免疫和靶向治疗研究领域不断追求卓越。

大医精诚,精钻业务,在专业领域内不断追求卓越。针对早期肺癌术后复发问题,他带领团队从病理亚型、分子基因改变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入手,揭示了早期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预后类型,为精准治疗奠定基础。他数十年潜心于肺癌的临床及转化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肺癌靶向治疗、肺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免疫联合治疗研究的专家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肺癌生物免疫治疗,在国际上首次报告及阐述雪旺氏神经细胞在肺癌转移中的作用。

医者仁心,对病人高度负责,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百姓。“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肺癌防治具有深远意义。2013年,韩宝惠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基于社区的早期肺癌高危人群筛查项目,在上海市徐汇社区利用低剂量螺旋CT(LDCT)近6000名社区居民进行了早期肺癌筛查,并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是中国第一个基于社区肺癌高危人群低剂量CT筛查的项目。

带教学生,硕果累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交大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20多年来,韩宝惠带教硕士、博士、博士后50余人,指导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更是不计其数,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医学人才。

“医德之光”“医德楷模”是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职业道德的崇高荣誉,通过奖励本市卫生健康系统高尚医德的医务工作者和团队,树立医德楷模、彰显行业新风,是对“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医德风范的崇高礼赞。

医学院
医学院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