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吹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在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2023年即将到来,我在北京向大家致以美好的新年祝福!”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回望了过去一年取得的非凡成就和伟大变革,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发展蓝图。习近平主席铿锵的话语、豪迈的宣示、殷切的关怀、深情的祝福,点燃了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医务员工的奋斗激情。

勠力同心,勇毅前行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也为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校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2022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战胜了种种挑战,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翁震平表示,“我们海装基地的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加快建设长兴海洋实验室,加快推进‘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的建设工作,高质量完成集成攻关大平台的各项任务,带领各科研团队围绕重大需求开展更加有效的有组织科研,进一步争取落实新的重大项目。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战略部署真抓实干,以斗争精神迎接挑战,以奋进拼搏开辟未来。”

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生杨世照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上,拥抱明天的中国,我们有着无比广阔的未来。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主席的勉励与嘱托,在新征程上把‘小我’融入‘大我’,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让我深感过去一年艰苦奋斗的不易。”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鸿东作为教师代表参与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来校宣讲活动,他表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并对明天的中国,充满发展的信心和拼搏的勇气。我希望能将这股精气神,传递给身边的青年学生,共同践行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的时代使命,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真问题中,挺膺担当,有所作为。”

奋楫者先,勇为者成

习近平主席指出,“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从3月开始的疫情防控保卫战,到9月新学期伊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再到今年年底的疫情防控攻坚战,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医务员工和广大校友共克时艰、同心战疫,涌现出的感人事迹与抗疫精神,成为“大思政课”最生动的教材,也成为交大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党支部书记盛慧球始终冲在抗“疫”最前线,他表示,“在2023年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无疑给我们繁忙的抗击新冠疫情增添了必胜的信心。记忆中三年前的此时,当我们正准备迎春纳福时,遭遇了新冠疫情,武汉的首次疫情暴发,打得医护人员措手不及,但是经过专业人员的探索研究,很快找到了流行的真凶,重拳出击,精准防控,尽管三年来全国各地的疫情时有肆虐,但终究为我们赢得了时间。我们目前面临的是与新冠疫情的决战,新冠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放开是必然的,现在是一场硬仗,我们一定要守护人民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获得免疫力并共存,而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赢,曙光在前头。”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肆虐的第三年。”第十四届“谈家桢临床医学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房静远表示,“今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与其他同事一样奋战在抗疫第一线,连续长达七十多天工作在医院未曾回家,体现着白衣战士应有风范。在新的一年里,作为一位重点学科的带头人,我将按照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致辞中的指示,发扬谈家桢先生的爱国、爱岗敬业的精神,带领中青年同道一起在医教研诸方面努力,为解除病人的疾苦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系主任王景川表示,“回首2022年,从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到排除万难全面开放,我们攻坚克难、只争朝夕。如果2022年是一张考卷,我们的担当、我们的拼搏便是最好的答案,‘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月份校园突发疫情,教师志愿者们冲锋在前、勇战疫情,用行动践行初心不忘、用姿态诠释责任坚守。”

航空航天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学校2022年学生年度人物郑舟宇作为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他表示,“在楼栋防疫主界面,众多学生楼长勇于担当、坚守阵地,我也是其中一员。在最急难险重的一线,同学们纷纷说‘让我上’‘我能行’。本来确实是极困难的事情,大家一起做却好像也没有那么困难,本来挺糟糕的情况,大家的努力却让它变好了一些。‘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是这份精神让每一个身处困顿的交大人挺身而出,持续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贾晓帅参与了“史上最难组织”的考试——2023年研考监考工作,他表示,“2022马上过去,这一年冬奥盛会,全民雀跃;神舟归来,全球侧目;二十大召开,举国振奋。胜利的喜悦让人难忘,困难与挑战亦刻骨铭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交大给予了师生最大的保护。我也有幸作为一份子,参与了学校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的2023年研考工作,尽到自己的一点力量。艰难苦恨皆过往,扬帆起航在今朝。宏图在胸,重任在肩,交大学子必将学有所成,致远思源。”

凝心聚力,赓续前进

2022年,敬爱的江泽民学长离开了我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大地笼罩在巨大的悲痛之中。闵行校区东上院江学长大学时期的肖像前、徐汇校区中心广场百年校庆纪念碑下,摆满师生们敬献的花束,全体交大人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送别老学长。我们也将以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的精神为指引,珍惜江泽民学长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他的遗志,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陶庆表示,“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回看交大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代又一代学子发愤图强、孜孜以求、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生动写照。敬爱的江泽民学长11月30日离开了我们,但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师重教的优秀品格时刻感染着我们。他晚年心系国家能源问题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撰文剖析,念兹在兹。当此岁序更新之际,我们缅怀江泽民学长的崇高风范,就是要学习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交大人的贡献。”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级王骐宇表示,“在担任国家主席期间,江泽民学长积极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奋斗,深化改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经济稳步增长,梦想接连实现,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传承,共同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作为交大学子,我们应继续团结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学长遗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动有组织科研,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科研体系不断完善。

2022年度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樊春海表示,“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彰显了中国风采和中国力量,让人听后心情澎湃,倍感振奋,备受鼓舞。站在新的起点,我将带领学院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创新为动力,把人才发展作为核心战略,聚焦世界科学前沿,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朝着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目标持续迈进,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催人奋进,让我们充满信心。”大零号湾办公室主任柳宁表示,“我们要更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功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加快推动‘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和策源作用,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打造面向未来的世界级科创湾区,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学者吕佰晴,目前正在李政道研究所积极装修自己的实验室、研发先进实验设备并开展量子材料新奇物性研究和调控相关的研究工作。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他感触深刻。“在国家重视科技创新和加大科研投入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一流的实验平台和优越的科研环境。我非常期待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向前,创造新的辉煌。作为一名海归党员、青年学者,我也必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立足于李政道研究所,扎根于上海交通大学,努力拼搏,在凝聚态物理实验前沿领域不断探索,争取取得国际一流的学术成果,并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付世晓表示,“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对中国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进行了高度总结,激励人心。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个人都不容易,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给了我们战胜疫情的巨大力量。”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引领我们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张江高等研究院合成生物创新研究中心长聘教轨副教授、合成科学党支部书记孔旭东表示,“今年,我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张江科学园开园,在学校和张江高研院各级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实验室搬迁和入驻。迎面而来的2023年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一年,我们将在张江这片科研乐土上努力创新、加强交流,争取早日在新型环肽药物的设计开发方向上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百舸争流,逐梦追光

习近平主席在贺词中提到,“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上海交通大学将始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978级机械学院本科校友、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表示,“奋斗创造奇迹,奋斗开启未来。2023年是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的起步之年,未来技术学院将深入把握‘三新一高’的要求,着眼未来需要,着力攻坚克难,着手创新变革,围绕未来能源和未来健康两大方向,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汇聚一大批全球顶尖学者,打造十个产教融合科研平台,聚焦培养具有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

“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总结了不平凡的2022年,明确了‘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的期许,亦给出了奋斗、团结的实现路径,让人听后备受振奋和鼓舞。”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2022年本科优异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代表盛鑫军表示,“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将始终落实学校‘让每一位学生都更加优秀’的育人理念,融合贯通科研与教学,教授适应最新科技形势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让学生在上海交通大学实现最佳的增值,为我国的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个人的贡献。”

2022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网络信息中心书记、主任管海兵表示,“我们将潜心运用数字技术配合全校各专业进行教学和科研数字化转型,组建校级计算教学团队,与专业课教师共同重构专业课程、共同授课,把按需定制的计算知识嵌入具体专业课程,并在校级计算平台上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堂实验、学科竞赛和科研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研究人才进行重要的探索和实践。”

“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奏响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号角,拨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弦。”人文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徐越参与了“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澳门首演,他表示,“科技及创造科技成果的科学家,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交大原创话剧《钱学森》生动呈现了钱老冲破阻碍、回国建设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赴澳巡演让我得以与澳门同胞共同领悟‘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真谛。作为一名交大学子,我一定会在以爱国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感召下刻苦学习、奋斗不息,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早在交大的求学时期,我就很幸运地遇到一些好老师,他们的循循善导和言传身教至今对我的影响很大。”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自然科学研究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李松挺表示,“现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交大老师,一直努力像我的老师们曾教导我那样,去帮助我的学生们成长,影响他们的人生。”

2022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朱一凡表示,“2022即将离去,回首一年的时光,线上的课堂阻断不了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心灵的成长,也没有拉远师生之间的距离。隔着屏幕的一次次问候和鼓励,给每个人的心灵带去了慰藉。共同坚守的时光,让每个人变得更坚强。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课上,听着同学们略带沙哑的声音做最后的课程汇报,既感动又骄傲。2022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和不易,也注定有这样那样颇多的遗憾,但我们一起坚持,一起画上了完满的句号,相信2023一定会更美好。”

张文清、高璐、王辰轩、阮蝶(整理)
新闻中心
高璐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