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大医学院8个项目荣获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

日前,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7项。

华夏医学科技奖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批准、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设立的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的科学技术奖,是中国医学界最高奖项之一。

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

一等奖

复杂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基础与临床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林晓曦教授团队

三等奖

心脑血管病血循环通路关键影像技术和可视化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附属仁济医院周滟教授团队

肾癌个性化微创保肾技术创新及恶性进展新机制的研究

附属新华医院崔心刚教授团队

血管疾病“干细胞学说”的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

附属新华医院张力教授团队

提高腹壁缺损修复重建效果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应用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顾岩教授团队

环境暴露与内分泌代谢慢病新理论体系建立及临床预防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陆颖理教授团队

精神病性障碍超早期精准诊疗技术体系创建和转化应用

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继军教授团队

老年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附属同仁医院 余将明教授团队

一等奖介绍

复杂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基础与临床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林晓曦教授团队

01.jpg

传统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包含了各种血管性肿瘤和血管/淋巴管畸形。在中国就有逾2千万病例。该疾病谱中既涵盖常见病,如婴幼儿血管瘤,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高达1-10%;也涵盖罕见疑难病,如颅外动静脉畸形,发病率约为1/20万,却是国际公认的外科疑难疾病。这些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累及多器官,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其治疗所涉技术跨越各学科之解剖界限、知识和技术,加上各专项治疗,故远非传统单一学科所能胜任。长期以来,诊疗体系不规范不完善,诊疗关键技术内容和指标尚存缺陷。

林晓曦教授长期从事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和研究工作。他从1993年开始集中研究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疾病,成立了第一个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科病房,召集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并担任组长。林晓曦教授目前还任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Active Member,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分会副会长。项目组在血管瘤发生机制与血管新生研究,脉管畸形发生机制与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新疾病,提出新分型;同时,项目组对传统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进行了关键性创新,在疑难危重的动静脉畸形领域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的突破。此外,项目组还在治疗新药新剂型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医学院
医学院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