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云端”召开青年科学家论坛,文理交叉“探秘”数字智能世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智能的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许多学科领域的新问题亟待人们去探索。为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11月18日至20日,“数字·智能的世界——首届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科学家论坛”在“云端”召开。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季卫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梁展等17位知名学者作了主旨报告,40位青年才俊在分论坛作了交流发言,近70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的学者参加本次论坛。在论坛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文科处处长吴文锋分别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彭青龙主持开幕式。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长聘教授尚必武主持主旨报告。
本次论坛设有主编与学者对话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徐剑主持,多位知名刊物主编出席论坛并发言。本次论坛还设有五个平行分论坛,从经济、管理、法律、传媒、人文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共同聚焦数字、智能的新理论、新问题、新方法。
数字·智能的世界:一个炙热且大有可为的交叉学科研究前沿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智能时代需要有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来探索未至之境和未知之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今天,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需要拿出更多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成果。本次论坛突出强调青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希望他们利用此次论坛搭建的学术平台有所收获。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文锋在致辞中介绍了文科处推动文理交叉研究的机制和经验,分享了近年来交大文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及未来规划,感谢学界同仁对交大的帮助与支持,同时鼓励青年学者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展现智慧和能力,为自主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与会专家立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数字、智能的革命,从法学、政治学、传播学、翻译学、管理学视角,为解决实际问题建言献策,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的导向标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以“元宇宙经济与法律”为题作主旨发言,详细分析了元宇宙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机制,不同模式的元宇宙正分别呈现出法律秩序范式转换的前景,并为法与社会的实验和创新提供了重大契机和平台。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经济研究》主编沈开艳从“元宇宙”的现象与概念出发,认为“元宇宙”作为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甚至是人类存在方式的体现,有着巨大的产业空间,但同时也要在过程中警惕风险、小心求证、政策到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外法学》主编王锡锌围绕“数字政府建设的法治命题”主题,认为伴随着“数治”——“数字权力”与“行政权力”深度融合的政府治理模式的出现与应用,行政法治的原则、制度和机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行政法治需要从基本范畴、价值、制度、技术等层面做出响应,以促进数治与法治的融合共生。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指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兴起开启了数字时代的行政法,智能社会构成了行政程序制度创新的来源,有助于以符合效能原则的方式来实现行政任务,但不能取代行政机关的裁量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在报告中,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主体板块,进入建强用好2.0时代,并探讨了其核心使命与具体实施。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解读了“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指出运用好数字时代的智能手段,是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塑造力、感召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命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俊提出,管理科学应顺应数智化浪潮,从实际管理问题出发,指导企业依托数字智能实现最优决策,完成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破圈”,成为数智管理的开拓者与创造者。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对话的桥梁
本届论坛紧跟时代潮流,立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文危机、学科发展、信息茧房、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反思和批判,捍卫数智时代人文的价值,探索人与机器的共存之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彭青龙在主编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在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带来重大变化之时,文学的人文性与其他时代别无二致,总是要落脚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所给予的悲悯情怀,我们仍需警惕在当今数字时代资本和技术合谋所制造的“数据万能论”或“数据至上论”对文学人文性的侵害,因此,我们在关注数字智能世界的同时,同样应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学报基于这一时代现状与当今需求,在走科技人文融合特色之路的同时,既重视对文化强国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重大战略理论问题的探讨,也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交流互鉴中的文史哲问题等基本问题的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深入探讨了数字人文之于世界文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认为“数字人文”能够以科学的方法使人文学科摆脱危机,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科学与人文共存和共赢的关系,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对话的桥梁。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跣通过对算法世界中量化自我、受众劳动与创造性破坏这三个重要概念的具体阐释,指出新媒体为社会和人性自身的问题创造了更多被发现、被关注、被放大的可能性。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也表示,数字智能固然是无可置疑的人类进步,但是缺乏伦理规约的技术也会导致人类灾难,甚至技术与金融、媒体合谋成为新权力专制,因此,数字智能的发展必须充分接受人文伦理的约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梁展对文学、人学、历史学等学科之间的争论和交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生动地展现了学科研究发展的脉络与前沿。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指出,当下翻译研究在跨学科浪潮的冲击之下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之时面临着身份确认危机,翻译研究在拓展学科边界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彰显翻译自身的学科价值和理论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以代表“深度媒介化”的元宇宙为例,分析了数字媒介引发的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强调传播学学科仍然要立足人的行为要素。如何使大数据实现社会共享,在结构上更适合人类社会实践各方面均衡性健康需求,成为我们今天的课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面对互联网出现的信息茧房、群体极化、数字鸿沟等诸多问题,提出需要重新思考主流媒体的定位创新。智能算法的千人千报机制会消解公共讨论所需要的事实共识达成机制,媒介融合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沟通推动更高程度社会共识的达成。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论述了智能革命的继续推进需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前提,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技术,并不能替代人民民主的本质性内涵。
刘建军教授、尚必武教授分别就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认为各位专家从文学、新闻传播、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翻译等不同领域表达了对数字·智能时代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同时也肯定了此次论坛实现跨学科沟通的重要意义。
上海交大支持青年学者贡献独特智慧
青年强则国强,广大青年学者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未来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青年学者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能够较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并激发灵感;另一方面,具备独特的时代经验和个体认知,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新视角、新路径和新思维,不断拓宽学术认知的边界,为数字·智能时代的认识与发展贡献出独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主编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各位主编、学者踊跃发言,围绕数字·智能与人文社科的诸多话题展开了高屋建瓴的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徐剑教授作为主持人,先后向各位主编请教了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青年学者的建议。朱鸿军教授强调论文写作应该在保证基本规范和创新性的基础上“将问题说透”,不宜篇幅过长,在引文方面应聚焦经典文献引用,突出作者的学术思想表达,同时肯定了青年学者近年来在论文创作生产中的成就与贡献,提议未来设立专栏以鼓励青年学者的发展。
本次论坛共设五个平行分论坛,聚焦“数字·智能与经济管理”“数字·智能与法律”“数字·智能与传媒”“数字·智能与人文”主题,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爱丁堡大学的老师、同学们在分论坛上从经济、管理、法律、传媒、人文等不同领域对数字、智能时代的各类问题进行思索和探讨,既有高瞻远瞩的宏观视角也有细致入微的具体实践,既有形而上学的理论哲思也有严谨科学的量化实证,研究选题新颖有趣,材料丰富详实,彰显出青年学者的敏锐与担当,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论坛闭幕式由彭青龙主编主持,公布了评选出的10篇会议优秀论文名单,分别是西北政法大学张夏恒的《元宇宙赋能国家数字治理:风险、挑战及对策》、西安交通大学彭安兴的《法定数字货币时代的定向货币政策研究——基于MIUP-DSGE模型》、贵州师范大学尹铁燕的《新时代数字乡村治理的内涵拓展及实践路径》、国家行政学院周维栋的《数字人权与法律保障》、南京大学白云锋的《论个人政府信息更正请求权》、中国政法大学刘双阳的《数据法益的类型化及其刑法保护体系建构》、爱丁堡大学王志威的《“中国人在线”——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中国国族认同的话语(再)生产》、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博的《面向智能时代的职业研究:演进趋势、人机协作与教育影响》、扬州大学易诗淇的《“身份位阶”的僭越:数字阅读的审美政治图景》、上海交通大学钱烨夫的《走向平台化的数字叙事:算法、流量与可能世界的三重变奏》。
此外,还公布了6篇2019年学报高影响力论文,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程金华教授的《人工、 智能与法院大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徐剑教授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标设计及评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尧教授的《项目制政府购买的逻辑:诱致性社会组织的“内卷化”》、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周铭川副教授的《论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的刑事责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敏教授的《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比较文化的视角》、陕西师范大学全球区域与城市研究院曹小曙教授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彭青龙指出,此次论坛体现了“视野开阔,格局宽广”“思想深刻,影响匪浅”“聚焦前沿,彰显引领”三个特点,反响热烈,获益良多,希望广大青年学者既能关注旨在正本清源的基础研究,又能关注数字·智能时代下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新视野,继续为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