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第六期“科技论剑”举行

2022年11月16日,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主办,李政道研究所承办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六期“科技论剑”——海铃计划召开。本次论坛以“中微子望远镜”为主题,聚焦深海精密仪器布放、精确定位及长期运维,深海供电与数据传输,多通道专用集成芯片及电路设计等领域,通过交流国内TeV-PeV天体中微子物理和中微子望远镜研究的最新进展,群策群力,为中微子望远镜的研制提供新思考新路径,并促进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和深度合作。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出席论坛并致辞。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小勤,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许惠平,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朱本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舶管理处副处长于亮,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向导,海洋学院院长周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来、粒子与核物理研究部主任何小刚等二十余位校内外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11.jpg

22.jpg

朱新远代表上海交大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目前人类依旧面临如何有效寻找高能中微子天体源的问题,而中微子望远镜的出现及发展,为此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深海装备、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各领域的专家,聚焦深海精密仪器的布放、精确的定位、长期的运维,深海供电及数据传输等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为我国中微子望远镜的前沿研究贡献智慧与力量。朱新远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将对“海铃计划”持续给予高度关注,提供服务保障,全力支持计划开展,确保研究顺利推进。

33.jpg

张杰代表李政道研究所致辞。他提出将于2030年前后在中国南海3500米深处建设大型中微子望远镜的目标。该计划不仅对中微子本身进行研究,同时也将其作为探针探索更早期、极端的宇宙,是粒子物理与天文学最前沿的交叉研究领域。作为未来建设在深海的交叉研究装置,学校需推动海洋工程,海洋科学,材料科学,深海通信等多领域学科共同发展,这是本次论坛的目的之一,更是上海交通大学大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随着项目实施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海铃计划”能够对回答宇宙射线起源、宇宙极大极小之间的关联等问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4.jpg

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学者、“海铃计划”首席科学家兼技术总师徐东莲对海铃计划的起源、具体内容、现有进展等进行详细介绍,阐释“海铃计划”与现有同类型项目的区别,提出在深海布置探测器亟待解决的难题,明确本次论坛需探讨的重点方向。

55.jpg

66.jpg

报告环节中,许惠平作题为《探索深海技术,构建共享平台》的报告,对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研发体系及当前研发工作做具体介绍;周朦就《深海生物系统与碳埋场》主题进行分享,带领在座学者们进一步了解深海的生命与生态。于亮分享了当前国际前沿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情况,就未来装备发展引发探讨。朱本铎对计划开展的外部环境作系统研究,介绍了对海铃计划深海环境安全与地缘政治情况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平开、物理与天文学院邬维浩、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田新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磊、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汪庆卫等专家对海铃探测器的相关技术、深海环境安全与地缘政治、粒子物理研究、深海耐压耐侵蚀材料、海洋工程相关技术等进行了报告介绍,并展开了热烈探讨。

77.jpg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论剑”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论坛围绕“海铃计划关于建成能够全天候、全时段连续工作20-30年的海底中微子望远镜的目标,通过交流国内关于天体中微子物理和中微子望远镜研究的最新进展,为促进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和深度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科技论剑”系列活动是“未来科技论坛”的全新升级,以“探索未来,启创科技”为主题,秉持“前瞻性、探索性、交叉性、融合性、引领性”的原则,围绕某一研究方向或科学问题,以专题报告与头脑风暴等形式,为学校科研前瞻布局、师生未来科研方向提供战略指南。未来“科技论剑”将继续拓展主题,推动我校原创性、引领性技术重大突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引领未来长远发展。

郦音悦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付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