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 协力并举 公益慈善助力学校发展主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慈善捐赠工作综述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走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战略指引。高等教育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到高等教育在全面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要作用,纷纷通过慈善捐赠方式,与高校携手并肩,共同助力国家发展。

在上海交通大学126年的砥砺征程中,离不开海内外校友与社会贤达的倾情参与。从建校初期老图书馆、文治堂等校园建筑的聚力众筹,到改革开放后率先接受海外大额捐赠建造包兆龙图书馆,爱国重教的慈善精神和饮水思源的感恩文化在交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录。

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正式注册成立,2015年获评为5A级社会组织。基金会在筹资发展、规范管理、保值增值、善款善用等方面,积极搭建捐赠意向与学校需求的桥梁,全面支持学校发展,弘扬慈善大爱。近年来,爱心人士及企业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教学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方面,不断融入到学校的发展宏图中。截至2021年12月30日,教育发展基金会总资产规模31.35亿元。 

崇德重教名师引领  饮水思源共育英才

交通大学自成立之初,即以“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学风蜚声国内外。代代交大学子获益终身,难忘师恩培养,希望这份优良的教风学风得以传承和弘扬。校友的期待与学校教学发展主战略不谋而合。基金会积极配合学校教学发展,为校友与母校搭建桥梁,争取社会支持。                                             

image.png

2021年9月,为表彰长期致力于人才培养,师德高尚、贡献卓著、学识渊博的优秀教师,在全校教师中树立标杆,进一步提升学校育人质量,王振义、颜德岳、John Edward Hopcroft、孙麒麟、郑杭、王维克、俞勇、王如竹等8名教师获评首届“交大名师”。 本次评选得到我校校董、1985届校友成明和的鼎力支持。

image.png

为表彰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潜心教学,用心育人,基金会策划设立“思源·冠名教席基金”项目,在成明和等校友与社会贤达的鼎力支持下,该项目现已设立“佳和优秀教学奖”30席、“周志宏教席”1席、“周以仁凌其敏教席”1席、“吴彭教席”1席、“正阳教席”1席以及“思源教席”1席。该奖项已成为学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和深化“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之一。 

科技引领未来 鼓励大胆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高校,应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征程中责无旁贷、使命光荣。近年来,极具家国情怀的校友企业及个人,以慈善捐赠形式鼓励科技创新,助力重大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image.png

宁德时代董事长、1985级校友曾毓群于2021年底向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其持有的公司200万股股票,用以支持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发展,助力培养未来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

image.png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1986届校友杨元庆个人出资1亿元人民币,用联想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为母校捐建一座全国高校一流的绿色水冷高性能计算中心——“思源一号”。2021年底“思源一号”落户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助力上海交大在双碳建设、疫情应对、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关键科技领域展开前瞻性研究。

image.png

睿远基金创始人、1992级校友、校董陈光明捐资1亿元人民币设立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旨在鼓励大胆探索,勇走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的科研精神,表彰在基础研究领域获得世界级原创成果,在应用研究领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科学前沿探索中做出世界公认的重大贡献的杰出师生或校友。

image.png

普联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1992届校友、校董赵建军继捐赠设立校园文化基金、支持文博大楼和徽园项目建设之后,于2022年9月再次慷慨捐资9000万元,支持“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发展基金”并设立“TP-Link研究基金”。旨在实现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更好结合,助力学校学科发展“在高原上建设高峰”。 

勇担时代重任,砥砺一等人才

交通大学自建校伊始,即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近年来,新生入校第一课以“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为主题,厚植家国情怀,培育责任担当。无数杰出交大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的丰功伟绩,在学子们心中植入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种子。

image.png

为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激励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祖国重点事业建设,1949届校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在母校设立“旭华基金”用于支持“黄旭华奖学金”项目,以奖励学校矢志投身国家重点事业的应届毕业生。

image.png

1946届校友、国防科技大学原校长张良起学长的夫人刘杜珍学嫂,遵从张良起学长的遗愿,把毕生积蓄15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张良起奖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

黄旭华学长、张良起学长的榜样引领,使学子们受到了最直接的精神感召和鼓舞。这两笔基金的设立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数十家媒体的刊载,掀起了爱国精神和感恩情怀的热潮。旭华基金和张良起基金作为“种子”基金,将吸纳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助力学子成长。 

传承交大文化  弘扬爱国情怀

交大人砥砺奋进,步履铿锵,秉持着“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各行各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校友及社会各界通过爱心支持等方式,传承交大精神,弘扬优秀文化。

image.png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设立于2003年,每年评选一次,用于表彰那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践行交大校训、传承交大文化、彰显交大精神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医护员工、学生和集体。自2021年起,校长奖评选由陈光明校董捐资支持。

image.png

由携程网创建人之一、1987届校友范敏等校友们合力支持的上海交通大学“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于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创立,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交流。为深入推动“堂【TANG】”品牌的衍生及发展,校友们还支持开展了全球志愿者计划——文化守望者计划,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并组织志愿者,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保护与传承工作。 

探索公益之路 服务社会所需

在学校领导下,基金会通过洱源思源系列行动潜心乡村振兴工作,通过C计划构建创新创业创投生态,通过举办上海社区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培训班培养公益专门人才。凝聚交大力量,传递交大声音,服务社会大众,弘扬公益理念。

image.png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社会服务项目“洱源思源项目”成功入选“高校基金会优秀公益项目案例”。“洱源思源、同心振兴”,2021年起,基金会紧密围绕学校帮扶工作,推荐派遣帮扶人员,发挥帮扶合力,筹募帮扶资金,走出了交大基金会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交大洱源基础教育发展基金”相关系列项目的积极推动和落实,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及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扶志扶智,励学励行。

image.png

在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在学校通过“C计划”链接科研、创业和资本,以交大母基金为纽带,联合优秀投资机构和标杆企业,推动交大科技成果商业化,助力交大校友创业公司成长,协助投资机构提升回报,构建交大系科技创新创业和资本的互动生态。2021年底,上海交通大学未来产业母基金宣告启动,这也是首支由高校发起设立,支持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校友创业的引导母基金。同时,为科学家创业服务,探索用资本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天工计划”也已正式开启。

image.png

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立项承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组织的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高质量发展上海社区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培训班”迄今已经举办到第三期。培训班总结上海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经验、借助全国著名高校的深厚底蕴,运用国内知名智库的实务研究,聚焦社会组织人才的梯队培养,通过“3+1”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来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培育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为社区社会组织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为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公益慈善是一座桥梁,关注教育的校友及社会贤达通过这座爱心之桥,与学校发展主战略不谋而合,协力并举。校友及社会的助力使学校在教学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做出更卓越的贡献。支持教育、服务社会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不变的初心,需要把握时代主题,发挥特色优势,思源致远,善款善用,继续走好公益慈善之路。

许杨
教育发展基金会 新闻中心
张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