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三连冠!

3个特等奖,4个一等奖,交大再次捧得“知行杯”

怀抱梦想,脚踏实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日前,在2022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交大学子不负众望,获得3个特等奖,4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取得全市最佳成绩,连续三年捧得“知行杯”,实现三连冠。

0_集体合照.jpg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中国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号召,依托“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分主题、分类别组建实践团队,扎根中华大地,深入基层,奋力书写交大青年的时代答卷,涌现出一批表现突出的实践项目。

20221115_170636_109.png

20221115_170650_241.png

本次2022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由团市委、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精神文明办、市人大社会委、市政协社法委、市学联共同主办。经实践团队申报,学校审核推荐,市级复赛、决赛评审,大赛评选出了特等奖9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48个、三等奖117个。在高职组比赛中,评选出高职组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24个。

5ec384560a95d9e594fc1618534ba13.jpg

交大获奖团队介绍

特等奖

万里循迹知行路,交通强国青年行

项目介绍

“知行”社会实践团以交通强国战略目标为指引,深入东中西部铁路建设一线,调研铁路建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实践团前往西藏、四川、河南、陕西、浙江、上海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聚焦川藏铁路、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和沪舟甬跨海通道等国家重大铁路建设工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涵养青年交通学子的行业情怀和专业志趣;另一方面,用专业知识服务交通强国建设,通过“调查-研究-建言”,探究如何依托重大铁路工程建设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进而增强青年学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1_万里循迹知行路_1.jpg

指导教师

胡昊、徐峰、戴磊、张志鹏、薛杰、高雅、金雪、梁晴雪;

项目所在学院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

丁时述、岳明远、郑重、张程玮、胡喆、冯粤、陶钰、黄煜傑、陈志翀、刘啸宇、杨行智、王文、郭思清、赵子鉴、陈佩茹、柴浩、黄鹤、梅心语、陈画栋、王琢瑀、王钧溥、魏怡文、李金蔓、储文韬、应昕悦、陈胤州、王柯

1_万里循迹知行路_2.png

1_万里循迹知行路_3.png

特等奖

未来之人——以畅通国内劳动力要素市场大循环为视角的长三角一体化研究

项目介绍

实践团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二十大强调的“深入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基于“长三角一体化”、“要素市场大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三大战略,以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为抓手,以空间政治经济学和“统一、效率、均衡”三元悖论为指导,以劳动力要素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研与企业座谈等方式展开调研,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劳动力要素的各项制度性与非制度性的阻碍因素,对于人口流出地应当如何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如何发展新型信息数据类公共产品、如何加强新型投资平台的建设与监督、如何促进疫情下新市民的市民化,人口流入地应当如何打造比较优势产业、如何完善三权流转市场,国家层面应当如何有效配置用地指标、如何推进规模化产业建设、如何推进跨区域劳务协作等问题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2_未来之人_1.jpg

指导教师

陆铭、徐玏、向宽虎、李鹏飞、徐灏龙、严功翠;

项目所在学院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团队成员

郑子扬、郑怡林、唐盟、黄维晨、杨潇、龙海文、李瑞峰、程之佩、楼帅舟

2_未来之人_2.jpg

2_未来之人_3.jpg

特等奖

乡村振兴,低碳先行——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乡村绿色振兴调研实践

项目介绍

我国农业农村在节能减碳上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促进农业农村领域的节能减碳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由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5个学院的49名本硕博学生组成,在张静如助理研究员、耿涌讲席教授和魏文栋副教授指导带领下,围绕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的主题,以切实助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朝着绿色、节能、减排、低碳方向发展为目标,深入8个省市的农村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多方面调研当前农村在推进双碳战略方面的现状与困境,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并提交了资政建言。

3_乡村振兴_低碳先行_1.jpg

3_乡村振兴_低碳先行_2.jpg

指导教师

张静如、耿涌、魏文栋

项目所在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团队成员

程思婧、冀滋升、童璐、钱旭升、刘少维、刘蒴果、陆可欣、陆景宜、赵城琪、杨竣名、唐伊琳、张浩宸、邢雅菲、朱梦园、陈淑钰、王乐、谢君华、张睿琦、周梓茗、周翔宇、刘紫菲、沈延岚、周家瑞、冯雪、蔡闻秋、李瑾泽、丁子杨、李俊杰、董前程、高秋阳、郭思航、贺思齐、栾蕴菲、陆虞璇、阳沁言、谷望、陈竹君、李艳、梅玥如、许晨、葛泽文、袁宁婧、时翔宇、钟晨、许余敏、张家铭、黄秋实、闫俊志、胡靖秋、沈潇鹏

3_乡村振兴_低碳先行_3.jpg

3_乡村振兴_低碳先行_4.jpg

一等奖

新城新活力 · 上海五大新城城市活力评价与发展调研实践

项目介绍

“五大新城”是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计划,为了切实了解新城活力发展的需求与要点,实践团扎根实践、走访调研,前往2座直辖市11个新城,进行深入的学习交流,采用GIS空间分析、计算传播和统计学等科学量化的方法,分析城市活力的构成原则和机理。实践团首创了上海城市活力六力模型,选择了经济、创新、产业、民生、人才和国际六大活力要素,和21级指标,打破了单维度的局限性,以多重指标衡量城市活力。实践团首先用六力模型分析了上海的城市活力,从莫兰指数看出上海城市活力持续上升、逐年增长。之后实践团用六力模型对上海的五个新城进行了活力分析。最后,实践团与上海市规划局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展开座谈。

4_新城新活力_1.jpg

指导教师

李本乾、徐剑、高歌、张羽慧

项目所在学院

媒体与传播学院

团队成员

苗若木、王清萱、王天一、马姣姣、何中蕾、于月新、唐颖

4_新城新活力_21 - 副本.png

一等奖

人民社区人民建——协同赋能韧性社区养老推广实践

项目介绍

社区是城市基础单元,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社区中要率先体现。老龄化加快和青年人口流动性增加是中国城市两大特征,催生了普惠型居家社区养老供给不足和专业化住房租赁需求快速增加的两大社区治理重大挑战。实践团基于骨干成员之前长期参与住建部政策研究的积累,从多地物业和租赁社区运营方等多元主体参与抗疫、提升社区韧性的感动事迹出发,围绕解构何以众志成城“解疫助老”、“协同战疫”的主题,沿着“模式—机制—难点堵点—可复制性”的脉络,深度调研上海、北京、郑州等多个城市社区及20多家企业运营方,采用访谈、问卷、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探究多元主体在“平疫结合”共建和谐韧性社区的合作模式类型及不同内在机制,并围绕社区需求研发设计社区智慧服务技术平台,以技术赋能治理。

5_人民社区_1.jpg

指导教师

陈杰、潘浩之、刘佩林

项目所在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

石曼卿、张宇、李珂萌、齐昕、阿克玛热莉·阿曼江、刘文刀、王祯、吴义东、郭晓欣、刘思绎、郝双庆、叶欣仪、戴伊、李志远、寿奕宁、周茉、黎汛泰、程传樟、王伟行、颜泽宇、谭涛、孔心怡、张柳依、吴启迪、王之菡、王茜、李若楠、钱乐、周乐琪、丁洁琼、丁子杨、马茗炜、李堃、汪仲杰、贺思齐、郭思航、阳蕃

5_人民社区_2.jpg

一等奖

我在乡村修古建——多元参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公益实践

项目介绍

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数量锐减,现存的村落也存在人口空心化、经济发展失能等问题,亟待转型发展。在国家“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战略的指引下,自2018年起,实践团开启了“拯救传统村落”的系列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讨新时代传统村落的发展模式,实践保护乡村、激活乡村、赋能乡村的社会责任。

本次实践选取山西高平良户村作为实践地点,选取村落中心一处破损严重的典型山西传统民居“耕读第”作为修缮试点,签订文物建筑认养协议,正式启动该建筑的修缮施工并筹集资金推动其长期运营,同时则从村落策划、文创设计、媒体宣传等更多元的视角联合村委、旅游公司、文旅局、村民、工匠等多元主体共同探索如何以设计赋能古建修缮和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6_ 我在乡村修古建_1(1).jpg

指导教师

杜骞、曹永康

项目所在学院

设计学院 

团队成员

罗兰、赵浩达、姜亚君、隋君伟、田娣

岳雍涵、王振远、郭雨汇、庄淳滢、慕天悦、邱江枫、朱杨湘茹、 江美仪、李承俊、李宗泽、邹婴恬、董芊里、白蕴安、张冰馨、李梦琳、杨惠雯、馮曦彥、梁学思、殷舒瑞、郝治昊、张祺琪、徐奕涵、朱弘毅、郭小溪、马锡栋

6_ 我在乡村修古建_2(1).jpg

一等奖

“久蔚”乡村行,‘沪“齿下一代——基于新疆、上海各区乡村儿童口腔健康扶贫公益计划

项目介绍

“久蔚”诊室公益项目立足健康中国战略,依托“邱蔚六院士工作室”的平台,重点关注乡村下一代的口腔健康问题。“久蔚”诊室着眼于长期,每5年制定一个5年计划和目标并定期修正和调整,以儿童口腔健康保健社群为基础,通过搭建实体乡村诊室以及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虚拟诊室的模式,在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专业医师团队的背景支持下,通过地方创生、社会共建的方式搭建。今年,实践团以新疆、上海地区为起点发起“‘久蔚’乡村行,‘沪’齿下一代——基于新疆、上海各区乡村儿童口腔健康扶贫公益计划”的公益活动,以持续可循环的运转模式开展乡土医疗资源挖掘、儿童医学教育与社会营造传播系列活动,培育青年医学生志愿者作为传播者与先行者,培养乡村青少年为家园未来传承人。

7_“久蔚”_1.png

指导教师

朱伟燕、游佳琳、张奕嘉

项目所在学院

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团队成员

王子硕、史敬存、丁子端、杨玥怡、马海荣、武慧慧、杜兰娟、徐子航、孙宸、丁家成、汤宇翔、王革、冯逸升

7_“久蔚”_2.png

二等奖

战“疫”者 · 正青春:空间治理助力超大城市疫情防控实践 

项目介绍

疫情下对超大城市应急管理造成重大考验,上海青年们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交大青年学子,毅然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基层,实践调研,从上海经验中汲取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解困智慧。实践团实地调研多个物资储备库、各区基层居委及卫生中心等10个地点,线上专访上海城规院等单位的近十位专家学者。基于调研观察,实践团发现空间治理可以从城市空间结构防灾、从空间传播途径救灾、从要素空间流动减灾三个角度出发,以空间治理为视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维视角,在空间边界、空间联动、物资储备空间、政区空间、规模空间、社区空间、数字空间、新城空间九个方面,为超大城市疫情防控提供解决之道。

8_战“疫”者_1(1).jpg

指导教师

熊竞 

项目所在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团队成员

陆泽楷、林舒欣、方龙升、王安楚

钱旭升、李睿、赵雅婷、陆逸真、王姝婷、曾浩、戴琨、顾奕川、木拜西尔·麦麦提依明、张倩、扶蔼琳、夏铮翔、卢旂多、王俊锋、牛诚志、储奔、黄树东、蒋锐、徐念澳、朱涵睿、程为铮、杨杰、沈欣蕾、邵乙丹、钱攸悠、王奕骋、陈正挺、张皓云、曹宇轩、贾睿之、刘曈、姚彤、洪俊杰、刘忱锴、龚逸炜、周维俊、唐显蛟、赵一航、许泽宁、杜力、邓雪、杨铭奕、刘瀚杰、胡汀、徐扬哲、杨照辉、官邦、王亚博、胡光敏、蔡云鹏、王玉杰、刘侃、张瀛月、唐文奇、关一鸣、罗文娴、戴格灵、沈锦巍、张人杰

8_战“疫”者_2(1).jpg

二等奖

能兴长株潭,律创长三角——都市圈城乡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调研

项目介绍

项目面向“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及“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技术项目为导向、产业落地为目标,探寻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实践团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三个维度开展实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研新能源产业代表性企业32家,走访相关政府部门5家,开展专题研讨会议23场,深入分析项目技术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探究影响产业新能源转型因素及相互作用机理,深入剖析制约长三角产业新能源转型的关键要点,着力于长三角地区农业、氢能产业、交通运输业,分析长三角“两基地三高地”氢能产业布局,构建“三区融合”氢能产业发展模式,提出“农能融合”及“交能融合”发展形式,推动都市农业、轻量化轨道交通等项目落地开展,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推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9_能兴长株潭_1.jpg

指导教师

胡岳、邹建新、周元飞、陈娟、张建文、梁克靖

项目所在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

陈达伟、梁泽琪、李小京、叶聪、吴金委、王子谦、张宁、袁宏建、刘竞轩、龙宇涵、陈炳树

9_能兴长株潭_2.jpg

二等奖

疫情多危机,在线大机遇——上海在线新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实践

项目介绍

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围绕在线新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主题,以“观察者”、“记录者”、“建言者”等多重角色,全面调查新冠疫情后上海及全国范围内的在线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凝练促进“在线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在线新经济发展现状、政府视角下的在线新经济政策、企业视角下的在线经济模式、发展视角下的在线新经济面临的挑战,探析在线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总结在线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并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发展新经济形态、培育产业新动能建言献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10_疫情多危机_在线大机遇_1.png

指导教师

吕守军

项目所在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团队成员

吴津津、徐梦萍、吴德胜、阎颖超、朱胤霖、王一伊、俎镏龙、刘旭丹、毕钰洁、刘定杰、路娥、徐韶霞、八木拓磨、娜菲沙·伊萨克、张晋豪、肖慧蓉、李雨然、朱逸辰、邓金晶、单恬恬、韦飞丽、杨洋、周彤岳皓、温子羽、叶尔波力、张凌赫、汪卫、宋子乐、刘思奇、张笑丛

10_疫情多危机_在线大机遇_2.png

二等奖

“入林探绿”助力人民城市建设——上海城市森林调查实践

项目介绍

作为人口众多、生态资源紧张的超大型城市之一,上海的绿色生态发展策略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实践团走访调研上海120个长期观测点位与4个国家级监测站,通过城市森林大样地、人工林地的外业调查,整理得到超两万条数据,总结提出适合上海城市森林的分布式测算方法,系统建立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核算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大数据整合分析,评价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从城市森林规划发展的角度,提出生态城市的建设策略,增强上海城市发展活力。实践立足上海城市森林基础现状,增强项目团队对“两山理论”和“双碳目标”的科学认知,为系统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让绿色成为最动人底色最温暖亮色。

11_“入林探绿”_1.jpg

指导教师

殷杉、颜景理、郑吉

项目所在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

团队成员

陈彦池、刘宇晴、向延玮、吴蔚文、李赛亚、赵文星等

11_“入林探绿”_2.jpg

二等奖

智慧医疗,守护健康——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互联网医院发展模式探究 

项目介绍

近年来,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中患者就诊不便等问题,并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改进医疗资源分布格局,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作为线下实体医院的“云端孪生”,互联网医院前景可期。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荣昶-博医”卓越医学生培养计划一期学员们发起了主题为“智慧医疗 守护健康——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互联网医院发展模式探究”的社会实践项目,希望通过分析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互联网医院的发展现状,思考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路径,提高社会大众推荐性和满意度,并提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策略。“博医计划”36名学员组建医院端、医生端、患者端三个子课题小组,多维度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情况与未来发展模式。

12_智慧医疗_守护健康_1.jpg

指导教师

李国红、邵新华 

项目所在学院

医学院 

团队成员

韦沁芃、张海扬、韩涛、杨辛夷、程宇萌、王皓汉、邢思佳、林子涵、由佳恩、金秋、孙乐澍、涂伍孜、陈雨佳、朱弘怡、陈喆贤、刘羽彤、蔡依瑾、陈佳妮、陈诗易、陈泽瑜、董斯玉、何思怡、胡思成、李文皓、刘璘婕、吕旭昆、王安琪、王瑞珂、王玉华、吴依霖、徐儒逸、徐彦璐、杨阳、张浩宇、张薷月、赵梓涵、赵梓惠、钟肖雨、庄文博、邹振宇

12_智慧医疗_守护健康_2.jpg

二等奖

逐光万里行——眼健康科普体系调研与实践 

项目介绍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眼健康科普体系现状,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医学院4个年级9个专业44名本科生组成“逐光万里行”实践团,采取返家乡实践方式,开展足迹遍布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线上线下相结合,调研、科普、科创三合一的实践之旅。调研上,走访20个省份,访谈40余人,走访机构60余家,结合CFIR和REAIM框架,深入乡村社区,与科普大v,政府部门深度对话,全面调研一线眼健康科普难题与筛查困局;科普上,构建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科普体系,涵盖人一生中的各类眼病,结合文创、手绘、视频、科普讲解等丰富形式开展科普,线上线下累计27场;科创上,借助人工智能助力疑难眼病早诊早治。筹办眼健康科普学术论坛,“科普+X”共话眼健康,以调研、科普、科创三位一体助力完善眼病三级预防体系与科普体系,守护光明向未来。

13_逐光万里行_1.jpeg

指导教师

周慧芳、郁诗阳、冯楠楠

项目所在学院

医学院

团队成员

陈泽瑜、雷超宇、屈明宇、赵梓涵、蒙丽娜、吕丹洋、邓子榆、杨欣跃、卞睿彤、陈欣、吴硕、李蔚翔、曹宸语、李杰、王建强、刘哲辰、刘羽彤、寇加祺、林雨荷、林思樱、陈赞宇、钟璨宇、陈天宝、杨乐涵、蒋晔玮、王凯锋、胡晓雨、朱欣怡、肖冠琛、陆艺旸、杨贝淳、谢欣原、傅金仪、何骏哲、方怜非、姚彦筱、李佳洁、陈予、涂思琪、黄玉环、韩偲恩、韦沁芃、张文川、柯斌

13_逐光万里行_2.png

三等奖

外防边境疟疾输入,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中国疟疾防治与消除经验调研

项目介绍

疟疾是世界三大传染病之一,我国于2021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本土无疟疾认证,然而目前仍然面对着严峻的边境输入性疟疾防治压力。疟疾的防治提高了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产业发展。本实践团汇聚上海交通大学7个不同学院的16位学生,组建了一支跨学院、跨学科、跨年级的团队,并于今年暑期前往我国云南省普洱市开展疟疾防治与消除经验调研。实践团在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的帮助下,从疟疾防治的不同角度切入,探访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拜访蚊媒专家董学书老前辈、在社区开展疟疾防治宣教、学习疟疾诊断和蚊媒监测技术,全方位调研疟疾防治与消除经验。

14_疟疾防治_1.jpg

指导教师

周晓农、Kokouvi Kassegne、杨雪辰、王舒珣

项目所在学院

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

团队成员

赵翰卿、曹凯钦、陈福民、丁潇逸、费思伟、谷思雨、厉同舟、梁欢、刘婧姝、孙芷珊、陶泽成、万尔雅、王瑞珂、尹静娴、袁鹏琨、周卉 

14_疟疾防治_2.jpg

三等奖

医学启蒙助健康,科普引领振乡村

项目介绍

实践团聚焦西部乡村地区健康素养缺乏的现状,与西部学校合作打造“医学启蒙小屋”共建方案,推动医学院的优质资源下沉到乡村校园。实践团借助多元化的教学载体建立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打造“面授培训+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夏令营支教模式,并通过云支教助学活动为西部学生实现点对点的线上长期帮扶;引导西部学生组建健康科普志愿服务队,向校园和社区传播健康知识,并号召更多学生加入乡村科普人才队伍。实践团将以暑期实践为基础,以点带面将方案向全国推广,为健康科普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15_医学启蒙助健康_1.jpg

指导教师

张琳

项目所在学院

医学院

团队成员

张伟、徐寒冰、章启迪、邓雨琪、李柯萱、何文标、文雯、石佳琪、屈明宇、胥诗敔、卞睿彤、吴依霖、姚蕴韬、乔梦媛、庄子言、王劲松、郑镜琳、杨慧怡、李明基、徐儒逸、朱禹璇、许家宁、李朝阳

15_医学启蒙助健康_2.jpg

今年,学校加大力度,鼓励同学们躬身实践,结合专业所学,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历练成长。暑期,学校组织7044位师生,奔赴祖国各地,行万里路,知中国情。全校共成立851支属地实践团队,在全国的34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分层分类的实践活动,541位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多形式参与学生实践指导。同学们向实践学习、向行业引领者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知行合一,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校团委
校团委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