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交大医学院10名医者获评2022年“上海医务工匠”

近日,2022年“上海医务工匠”揭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李鹤成,附属仁济医院薛松,附属新华医院刘振国,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郝永强,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红霞、董频,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傅强,附属儿童医院张育才,附属胸科医院方文涛等10人获此殊荣。

04_副本.jpg

附属瑞金医院 王卫庆

王卫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自主研发建立首个国产人体代谢舱,引领人体代谢特征精细定量新方向,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创建中国心血管代谢与恶性肿瘤队列(4C)研究,即20万人群随访10年,揭示心血管代谢新数据,解析病因变迁,成为糖尿病队列研究的国际典范;领衔主持中国代谢解析计划ChinaMAP,揭示关键遗传基因,为中国及全球慢病防控策略制定做出积极贡献。创建间羟肾上腺素类似物测定法应用于嗜铬细胞瘤诊断,诊断准确率从48%升至92%;制定围手术期全程治疗方案,术前准备从42天减为11天,并发症从43%降为5.6%;首创原醛症中应用ACTH兴奋试验,分型准确率达89.6%实现有创向无创技术转变;首创增生性原醛症小剂量安体舒通联合治疗方案,血压达标率从70.8%升至95.8%,制定两版中国诊治指南并推广;开拓并引领异位ACTH综合征病因研究,国际率先提出去甲基化、磷酸化、肿瘤增殖三大异位分泌机制,证实胸腺类癌是中国人群该病主因;领衔国际多中心研究,证实胸腺类癌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重要组分与主要死因,改写国际诊断标准;发现并证实甲状腺良性结节大多不会恶变,改变其治疗方式。首创“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实现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多中心共享、多重获益。

05_副本.jpg

附属瑞金医院 李鹤成

李鹤成,主任医师、教授、博导,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主任,“2020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7年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获得者。担任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美国外科学院成员(FACS)及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协会委员(AATSmember)。

从事胸外科工作20余年,手术超过12000例,其中微创手术超过85%,是国内最早开展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医生之一,并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专家共识;构建肺结节精准诊疗体系,带领团队成立“瑞金医院肺小结节微创治疗一体化诊治中心”,以术前三维重建、AR辅助下肺结节定位、磁导航支气管镜等新技术,实现肺癌/肺结节诊断“更精准”,治疗“更微创”,让患者获得最优的肿瘤学效果和生活质量;成立“瑞金医院加速康复外科(ERAS)胸外科示范中心”,为患者提供标准化、优质快速康复流程,降低手术对病人造成的应激反应,实现患者从手术台到日常生活的“无缝连接”;牵头开展国际注册多中心临床研究十余项,累计发表SCI论文70余篇,国际上最早发表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结果,达到55.6%的全球最高病理完全缓解率;科室声誉逐年攀升,2019年位列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胸外科学第15名、2020年复旦医院排行胸外专科第13名。

06_副本.jpg

附属仁济医院 薛 松

薛松,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发表SCI文章78篇。

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35年,薛松一直兢兢业业,深耕临床一线,个人主刀完成各种复杂心血管外科手术逾万例,尤其擅长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手术,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心脏手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在冠脉外科领域,薛松的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技术享誉国内,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取得了微创小切口多支冠脉搭桥技术,复杂危重冠脉患者不停跳搭桥技术,针刺麻醉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技术等多项国内国际领先技术。在大血管外科领域,涵盖大血管外科所有术式,David手术、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胸腹主动脉手术和杂交主动脉手术等等国内领先技术。在微创心脏外科技术领域,曾开创了多项本市第一例手术,带领科室在微创冠脉,微创瓣膜,微创大血管及微创房颤手术等领域均取得瞩目的成绩。

07_副本.jpg

附属新华医院 刘振国

刘振国,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上海医师协会第一届神经内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刘振国神经退行性疾病劳模创新工作室。

致力于帕金森病临床与基础研究32年,坚守有成,不断创新、突破自我。率先提出“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临床长期治疗理念,建立一整套帕金森病的诊治方案。国内首次建立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预测危险评估模型,提出“一保、双控”--帕金森病治疗新理念,减少运动并发症18%,提高生活质量11%。牵头完成8项专家共识和1项指南。牵头联合上海38家医院成立“上海帕金森病防治联盟(SHAPD)”,促进帕金森病规范化诊疗的整体发展。发布了帕金森病就诊地图,帮助患者尽早就医,接受规范诊疗。关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提出中西医结合预防和缓解帕金森病的新型治疗策略,并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研究模式。研究成果获国家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19项,其中第一完成人8项,第二完成人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

08_副本.jpg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郝永强

郝永强,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卫健委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骨科创新器械与个性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骨科行政副主任。

善于在临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国际首创基于3D打印骨盆肿瘤模型、手术导板、功能重建假体“三位一体”的骨盆肿瘤精准切除与个性化功能重建的全新治疗模式;在国际上首次将自主研发的3D打印个性化金属重建假体用于骨盆肿瘤的保肢治疗,实现了骨肿瘤治疗从“削足适履”到“量体裁衣”质的飞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髋臼周围骨盆复杂缺损上海九院郝氏分型,首创一步法手术技术、发明3D打印个性化一体化翻修假体,实现骨盆复杂缺损修复及髋关节功能重建。积极推动生物医用材料的创新、医学应用与转化工作,在国际上首次将自主研发的生物3D打印个性化活性骨应用于临床治疗骨缺损;首次将JDBM可降解金属镁合金螺钉应用于临床治疗骨折;首次将自主研发钽涂层3D打印个性化翻修假体应用于临床。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个性化骨关节功能重建的一站式数字化手术规划平台和材料、软件、3D打印装备及覆盖全身的的3D打印个性化骨关节等闭环式技术集成体系;创建医工联合门诊的全新诊疗模式。为骨关节复杂缺损个性化功能重建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国际领先的贡献,是医学3D打印与个性化医疗、医工结合领域的全国领军人物。

09_副本.jpg

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王红霞

王红霞,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诊治,通过系统性临床转化研究,发展了基于原创发现的诊疗新策略。她发现并提出了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诊疗新策略:揭示了导致耐药复发的新靶点,自主研发了靶向治疗抗体和高效抗体药物递送系统;建立了复发转移动态评估新模式;为推进关口前移,促进复发转移的早诊早治,进行了3万例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筛查,解决中国患者BRCA突变位点不明确问题,提高了临床检测准确率,并牵头制定专家共识推动临床精准诊疗等。在此基础上,团队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开展了精准分子诊断、复发转移动态评估、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在国内较早开展射频消融(2005)、“纳米刀”(2015)等微创治疗新技术。在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著40多篇,申请国家专利11项,国际PCT专利1项,编写专著6部,牵头多项多中心临床试验,牵头制定/参与编写指南与共识7部。为推动乳腺癌临床诊治多中心协作及转化研究开展,牵头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委会。所带领的团队先后入选肿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乳腺肿瘤综合诊疗示范中心(第一批)、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核心战略团队”、“协同研究创新团队”等。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10_副本.jpg

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董 频

董频,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已有39年,擅长咽喉头颈肿瘤手术,鼾症及嗓音疾病的诊治,能熟练进行多种类型的喉部分、喉次全切除发音重建术,开展非气管切开的喉部分手术。担任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耳鼻喉杂志副主编,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编委或常务编委。

近年来,董频累计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54名,打造了一支既能开展头颈肿瘤临床诊治,又能进行科研攻关的转化型研究团队。科室在复旦大学学科社会影响力排名榜上获全国提名,科技影响力位居全国16-32位。他还牵头成立了长三角耳鼻喉头颈外科联盟,推广普及头颈肿瘤治疗的独特经验。2012年,董频带领科室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作为第一承担者,董频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9项市级重点项目。他还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撑喉镜管腔内自进化、口腔种植专用手术机器人研发及评价改进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解决制约我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的关键问题,曾先后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此外,董频带领科室用心扶贫、搭建市一特色。为响应党组织号召及医院脱贫攻坚任务,董频率先垂范,主动参加援滇大型义诊活动,科室成员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每一批次援助工作。

11.jpg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傅 强

傅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导,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中华泌尿外科学会全国委员兼基础与研究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尿控与整形学组组长,中国医促会健康分会尿道修复重建学部主任委员,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从事泌尿外科及男科临床工作25年,主攻泌尿各类重建手术,包括复杂性尿道狭窄的修复,各种复杂疑难泌尿系肿瘤及其他疾病的处理,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18篇论文。作为第一负责人已完成或在进行的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15个,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采用舌侧方连续取材技术,改良会阴部切口,扩大尿道外口等一系列技术改进,解决了长段尿道狭窄时,亚洲人种采用传统舌体取材方法难以满足需求的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开展表皮和口腔黏膜细胞与膀胱黏膜下脱细胞基质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尿道;采用脂肪干细胞诱导技术和生物反应器结合构建肌性管腔用于尿道重建。率先开展脂肪干细胞多向诱导分化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和尿道狭窄。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小剂量连续应用PDE5抑制剂治疗后尿道狭窄相关性ED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对轻中度外伤性ED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12_副本.jpg

附属儿童医院 张育才

张育才,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科重症医师分会副会长、血液净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等专业杂志编委等职务。

积极倡导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科危重病EMS(院前急救-急诊室-ICU救治)急救模式建设。带领的重症医学团队,在儿童危重呼吸衰竭和休克与血液净化技术为国际先进、中国儿童重症领先地位。牵头建立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儿童急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儿科危重病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感染免疫与重症医学研究院。注重儿科危重症尖端抢救技术的创新,提高儿童危重症抢救效率与成功率。开展ECMO、血液净化+血浆置换/人工肝国内领先技术;各种高端生命支持的技术联合抢救暴发性心肌炎、危重甲型H1N1流感、危重肠病毒71型(EV71)感染、脓毒症难治性休克、难治性呼吸衰竭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牵头血液净化研究成果纳入2020年《儿童脓毒症及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国际指南》,两个临床研究成果纳入《Criteriaof pediatric sepsis》。“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救治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主编参编多部教材,在国际专业期刊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发表论文262篇,其中SCI收录61篇。

13.jpg

附属胸科医院 方文涛

方文涛,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赴日本国立癌中心、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进修,现担任包括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委会在内的5个国家级、省部级专业协会主委、副主委,国际肺癌协会、胸腺肿瘤协会等多项国际协会重要任职。

擅长胸部肿瘤外科为主多学科治疗,秉持“工匠精神”,30余年工作中累计完成数万例肺、食管、纵隔等III-IV级手术,手术技术精湛,死亡率千分之一以下。他持续创新外科技术和诊疗模式,世界首创完成双镜联合食管肿瘤切除、腔镜上腔静脉成型术、无重建上腔静脉切除,国内最先开展机器人食管、纵隔手术和腔镜肺段手术。同时他注重规范诊疗和综合治疗理念,长期疗效突出,劝返无需手术患者数以千计。带领团队打造手术体量、病种覆盖和技术难度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曾荣获中国抗癌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6项重大奖项,创办专业期刊两本、发表SCI论文142篇,相关成果改写国际国内诊疗规范、指南,国际影响力巨大。

据悉,上海市医务工会经过培养选树,今年命名了25位在行业内具有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高超医技,大医精诚、德艺双馨的职业精神,攻坚克难、创新超越的优秀品质的“上海医务工匠”。

医学院
医学院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