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全国高校首家!上海交大把实践必修课开到了“雪龙”号上

上海交大联手极地中心,“雪龙”号科教融合教学航次启航

随“雪龙”号在黄海海域航行,学习海洋调查、海洋安全应急演练基本知识,分组进行仪器实操体验先进海洋科考设施……8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80余名师生登上“雪龙”号,在该船试航期间,将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9月1日至6日为期一周的《海上实践》课程科教融合教学航次。当日,“雪龙”号试航暨科教融合教学航次启航仪式在极地中心举行。9月1日上午,该航次顺利启航。

《海上实践》课程是交大海洋学院在2018年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上海高校第一、也是唯一的专业必修特色课程。交大海洋学院作为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认定的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今年首次将该课程开到了“雪龙”号上。

首次在“雪龙”号上开设实践必修课

 “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破冰船,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纪录。这次实践课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技术、战略六大海洋研究方向。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周朦担任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海洋学院80余名师生及极地中心10余名专业人员参与本次海上实践。

登船前,学校组织了两天的线上理论教学,包括各学科方向教学和安全课堂教育,通过在线笔试考察了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这是我第一次出海实践,本来挺担心自己会晕船的,这两天的安全教育和理论课教会了我预防和治疗晕船的方法,老师们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甲板安全知识,既全面、又实用,”上完线上理论课后,交大海洋学院学生段泳浒对即将开始的海上实践很期待,“这次科考我们会采集一些反映海水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数据,回来后进行综合分析。我希望自己能在欣赏大海美景的同时圆满完成科考任务,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照片】9月1日上午出发时合照.jpg

31日下午,“雪龙”号试航暨科教融合教学航次启航仪式结束后,极地中心主任刘顺林以《中国的南北极观监测:进展与展望》为主题,开启课程 “第一讲”。他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心聚焦极地特色开展的工作,如针对极地冰川研究冰雪与气候的变化,针对极地微生物研究生命过程与生态环境,针对极区大气和环境等研究南极天文和空间科学等。随后,师生登船安顿准备第二天出发。“‘雪龙’号好酷!”交大海洋学院学生王艳琳虽然从小就向往海洋,但她从没想过自己这么快就能成为“雪龙”号上的一员。“这可是我期待了很久的海上实践课程啊。我特别崇拜参加海洋科考的科学家们,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和‘雪龙’号‘并肩战斗’了。出海很开心,但是要克服晕船,并按照要求完成实践任务,还是存在一定挑战的,相信我们能战胜困难。”

8月31日下午登船.jpg

师生登船后,将开展弃船演习、消防演习等应急演练,并再次开展作业安全教育,提高师生海上安全意识。9月1日至6日海上实习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和极地中心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将分组进行海上走航观测,作业内容包括舯部CTD作业、浮游生物垂直拖网、艉部箱式和多管沉积物采样等。除了充实的作业实操,本次课程还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极地科考研究报告会、特色活动,引导同学了解中国海洋科考,树立家国情怀。同时,学院还鼓励同学在船上帮厨、打扫卫生,培养尊重劳动、积极劳动的美好品德。

船舱内2.jpg

 “《海上实践》课程是海洋学院在2018年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上海高校第一、也是唯一的专业必修特色课程。学院作为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认定的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科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上的新模式。今年,我们更是把课堂开到了‘雪龙’号上。在统筹协调实践教学任务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学院和极地中心周密组织了课程的实施方案,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落实培养科学与技术交叉的青年海洋后备人才。”课程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钟贻森表示,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海上科考实践,带队教师把课堂设在蔚蓝大海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际航次科考,学生参与航次航迹遍布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部部共建”联合培育优秀海洋人才 

8月31日启航仪式全景.jpg

2021年4月,上海交大海洋学院被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同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和极地中心举行合作共建签约仪式,重点聚焦海洋和极地科技领域,创新科教融合机制,加快科教融合平台建设,将形成极地和海洋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创新研究群体,大幅提升极地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面向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共同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的国家级和地方极地科技创新平台,成为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基地,领军人才集聚高地,一流人才培养平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支撑极地一流科研建设。在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本航次首次利用“雪龙”号考察船,开展面向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的海上实践活动,是科教融合背景下一次全新的尝试。

本航次领队、极地中心船舶飞机管理处处长徐宁表示,“这段时间正好是‘雪龙’号年度修缮后的试航期,利用极地中心科考平台优势,集合双方优势科教力量,我们共同着力打造了这门的实践类精品课程,让学生们了解海上科考的全过程。” 

8月31日在雪龙号前的合影.jpg

引导学子逐梦深蓝,打造实践育人“第二课堂” 

海洋科学学科具有自身特殊性,既要求学生有追逐蓝色梦想的行业情怀,更需要学生具有在海上艰苦作业、获取一手资料的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爱护海洋的意识和责任。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自成立之初就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学院工作重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造“理论-科研-实践”三层次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现实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践行育人责任,将知海、爱海、懂海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的心中。

当前是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海洋学院以此为目标引领,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扎实推进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和行业情怀教育,将人才培养融入国家需求和时代发展。通过海上科考实践、行业实践、公益实践等多方面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使学生深刻领会世情、国情、社情、民情、海情,培育海洋学子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1年夏季学期,学院面向全院本科生设立的《科学潜水》课程正式开课。通过学习潜水相关等理论知识,再加以平静水域(泳池)训练和开放水域(天然水体)评估,使学生可以熟练掌握科学潜水的理论知识和实操基本技能。

深入涉海单位,培养行业情怀。学院组织了“心系海洋,逐梦蔚蓝”、“探极地魅力,树行业情怀”等系列实习实践团队,覆盖了本硕博各阶段的学生,带领学生走进上海、青岛、广州等海洋科学领域重点单位行业,了解行业前沿发展,深入推进就业引导工程,引导毕业生赴海洋学科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就业。

聚焦海洋公益,践行爱海理念。学院以海洋公益、海洋探索为聚焦点,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主题党团日等学生活动,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背景资料】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主要的涉海人才培养和科研力量之一。学校从“大海洋”布局规划学科发展,在传统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优势学科基础上,建设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已逐步形成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交融的新学科格局。2013年7月,在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成立。201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积极探索新型科教融合发展之路,合作共建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旨在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培养海洋科学领军人才,探索和认知海洋,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关注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与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的合作共建成为双方部委在海洋领域合作范例,并被两部委明确为科教融合“先行先试”单位。海洋学院建有海洋科学一流本科专业、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致力培养国家急需的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科学位列中国大学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三十一;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理学)中,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科学学科为A+。

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开展极地综合环境调查、观测、监测和评价等业务工作,负责极地数据、样品、标本、档案等管理和公益服务保障,开展极地冰雪、海洋与气候变化、极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极区空间环境变化、南极天文等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研究,负责南北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运行与管理。极地中心负责我国“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雪鹰601”极地固定翼飞机以及我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的运行与管理,为国家南北极考察提供业务保障和技术支撑。

江倩倩 谢安琪
谢安琪、梅秋武、江倩倩、李梦兴 等
新闻中心
江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