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再创佳绩
在2022年7月30日结束的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上海交通大学再创佳绩,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宋晓冰教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高岳副教授和医学院护理学院袁晓玲讲师分获部属高校正高组“二等奖”、部属高校副高组“一等奖”和部属高校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同时,我校作为上海赛区牵头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纳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的赛项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项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活动。该项竞赛旨在以“四新”建设理念为引领,聚焦教学创新,提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前期全国31个赛区的选拔,共有205门课程入围全国赛现场赛环节。全国赛共分部属高校正高组、部属高校副高组、部属高校中级及以下组、地方高校正高组、地方高校副高组、地方高校中级及以下组6个赛道。其中,部属高校正高组有来自27所部属高校的28门课程入围,部属高校副高组有来自24所部属高校的26门课程入围,部属高校中级及以下组有来自16所部属高校的17门课程入围。竞赛评审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和教学创新设计汇报三个部分。经过激烈角逐,宋晓冰、高岳和袁晓玲分别在各自赛道中脱颖而出。
宋晓冰老师讲授的《力学基础》(荣誉)是为致远工科荣誉计划“非机械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力学课程。为解决学生“畏难情绪大、知识不会用、思维增值少”三大问题,课程以学习目标为导向,逆向建构教学内容,完善全方位评价和多渠道反馈机制;创设了“习、做、论、拓”四步法教学模式,将体验感强的“动手做”作为认知环节催化剂,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借助虚拟仿真平台和在线教学系统为教学过程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支撑;通过“知与情、意与行”的融合,实现价值内化和人格养成。教学班“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竞赛获奖率大幅高于“机械类”专业学生。课程评教保持在全校前2%。课程获评上海市重点课程,教学创新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已成功带动一批同类课程改革。
高岳老师讲授的《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是我校IEEE试点班的核心基础课程。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建立了经典与前沿融合的知识体系和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实践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多维度鼓励创新的学习环境,通过营造心流体验唤醒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和创新潜能。同时,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道德新挑战,在知识传授中伴随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人工智能伦理和教育伦理,从源自真生活的实践案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的创新成果不仅有效培养了厚基础懂前沿、重实践强系统、多创新有担当的领域人才,也为新技术领域新工科课程的创设和迭代提供了新范式和新经验。
袁晓玲老师讲授的《护患沟通学》是我校护理学专业必修课,也是护理学专业学生从学校向临床过渡的重要桥梁课程。课程聚焦新医科人才建设,旨在培养具备专业自信、创新思维、人文情怀的卓越护理人才。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重构情景任务型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设了设计思维驱动的问题导向学习法,根植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理念,培养学生共情能力;通过探究学习结合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实证研究发现,课程学习后,学生的护患沟通自我效能感、护患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均显著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明显增强。课程慕课被全国多家医院选用,出版教材被多所高校使用,教学经验得到全国多家媒体报道。
在此前的第二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宋晓冰、高岳和袁晓玲三位老师分别荣获部属高校正高组、部属高校副高组和部属高校中级及以下组的“特等奖”,从而获得代表上海赛区参加全国赛的资格。在全国赛备赛期间,在王丽伟主任的带领下,教学发展中心会同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和相关学院,对三位参赛选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并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开展数次试讲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
我校是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海赛区的牵头单位。继成功举办第二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后,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张瑞老师作为上海赛区领队,组织和指导上海赛区选手的全国赛参赛工作。鉴于我校在上海赛区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我校颁发了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本届比赛为老师们提供了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学风采的平台,助力大家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更好地开展优质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