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沉痛悼念交通大学1950届校友陈敬熊院士
2022年3月16日3时56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交通大学1950届电讯专业硕士校友陈敬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陈敬熊院士是我国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开创性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解决了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天线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委员会重大成果二等奖、航天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获评“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被授予中国航天事业50年“杰出贡献奖”,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学以致用助力抗美援朝
1949年4月,陈敬熊院士读研究生时在交通大学与同学合影(前排左一)
1950年7月,陈敬熊从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毕业后,和同学熊继衮一起被分配到华东邮电管理局工作。在他们看来,机关的管理工作不能发挥专业所学,于是经推荐,1950年8月被调往北京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从事通讯天线设计。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作战时,为了解决部队坑道战时通讯问题,陈敬熊与同事们一起承担了地表面波传播及架于贴近地面或埋入地下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工作。在没有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核实,解决了特殊天线常数、输入阻抗、方向图及传捕特性等系列关键问题,为军事通信天线提供了设计依据并为部队所采用,成功带领小组成员解决战士在坑道中使用步话机进行通讯汇报时天线的调整方向问题,为志愿军及时传递军情赢得宝贵时间。
卧薪尝胆研发导弹“指挥棒”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陈敬熊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研制之初,苏联派专家来中国进行指导,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方专家纷纷回国,陈敬熊顶着压力继续研究,他打破苏方专家的理论限定,创造性地提出了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简化了麦克斯韦尔方程在各种边界条件下的漏项,解决了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同年11月,“1059”导弹成功发射,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在地平线上飞起。这枚被研制人员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就是大家熟知的“东风一号”。
精益求精赶超苏联尖端技术
和“东风一号”同期,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导弹仿制工作也在秘密开展。“543”导弹就是“红旗一号”地空导弹。钱学森为此约见陈敬熊、李桂生和彭润初,转述了贺龙的话:“毛主席说,美国的U-2飞机打不下来,他都睡不着觉,一定要把技术关键攻下来,让毛主席睡好觉!”他当场指定陈敬熊负责遴选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解决这个问题。得到指示,陈敬熊和李桂生立即奔赴西安786厂,开始攻关。约8平方米的房间,三张简易桌椅,就这样开始了攻关。从夏天到冬天,试验小组在786场区几十千米外的郊野小山上反复进行着测试。仿制完成后,他发现天线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产品不符合要求。为此他做了大量理论分析,在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得出了系统误差是由于“二次本征模”干扰这一结论。接着他创新性提出通过改进工艺设计抑制 “二次本征摸”,这项关键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当时十多个即将报废的天线起死回生,减少了中国的损失,也为大批量生产高性能天线提供了技术保证,满足了部队的战备急需。在1966年1月的一个夜里,关键问题解决了。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性能超越苏联同型号天线,陈敬熊也因此在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陈敬熊虽毕业多年,但与母校联系密切。2011 年,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一行赴京祝贺陈敬熊院士九十华诞,并为他颁发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贡献奖”;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看望陈敬熊院士时,他深情回忆了母校求学岁月,表示母校精心的培养给他一生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是他人生的宝贵财富。他还分析了当今世界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科技发展情况,并给母校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祝愿母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021年,陈敬熊院士百岁诞辰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和校长林忠钦专门致送贺信祝寿,为其庆祝百岁寿辰。
2011 年,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一行赴京祝贺陈敬熊九十华诞,并为他颁发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贡献奖”。
2015 年,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看望陈敬熊。
陈院士百岁诞辰之际,我校原副校长、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文军教授代表母校赴京参加“弘扬航天精神 传承奋斗品格”人生座谈会。
作为一名电磁场领域卓越的技术专家,陈敬熊院士始终与党同行,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他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高度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将毕生所学所知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奋斗终生。其图强奋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其为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波澜一生,无不展现出交大人的风采,也为无数交大学子做出最好的表率。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陈敬熊校友百岁之年驾鹤仙去,但其学术之璀璨成果、其人格之闪耀光芒,将永远流传在代代交大人心间。
资料来源:航天23所、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