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向上海交大发来感谢信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向上海交通大学发来感谢信,对学校支持创建空军雷达兵表示感谢与敬意,并祝愿学校越办越辉煌,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来信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培养出第一批雷达兵,并在之后陆续为雷达兵输送大批人才。在组建雷达兵文化培育中心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提供了第一批入伍的21名交大学子珍贵照片、相关资料等重要文物史料,为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空军雷达兵编织天网护长空

空军雷达兵被誉为祖国空中防线的“千里眼”、“顺风耳”,现代战争中,空中力量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70年来,一代代雷达兵发挥“千里眼”作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国土防空预警向空天战略预警转型,成长为我军战略预警体系的重要力量,用忠诚与奉献守望祖国空天。2021年5月,空军雷达兵文化培育中心在武汉空军预警学院正式落成并启用,对于铭记历史、赓续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好雷达兵“天网”文化的激励、鼓舞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交大学子成就第一批雷达兵

在上海交大电机系1950届毕业生中,有21名毕业生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淞沪警备司令部防空处工作。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之际,百业待兴,百民思平,国防保卫力量也面临从单一陆军转变成多军种的起步阶段,面对祖国的召唤,上海交通大学21位学子全身心投入掌握雷达技术的实践中,同时也融入大上海防空保卫工作的事业中。这21名交大学子来到雷达队后,编成7个战斗值班小组,立即投入紧张的突击学习、检测修复和昼夜值勤工作中。起初,这批年轻的大学生们刚学过无线电理论知识,面对一大堆破烂的机器,不知从何下手,但他们凭着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不服输的闯劲,边学边干,整天钻在机器堆里查线路、找故障。学校对此也非常关心,指派交大电机系教师蒋大宗等前去指导。同时,同学们还得到了上海国际无线电台总工程师、交大兼职教授钱尚平的帮助。经过多次全面仔细地调试,架设在安国路76号防空大楼楼顶上的日本四式雷达终于能开机工作,显示器荧光屏上出现了近距离固定回波。

有了交大学子的参与,越来越多雷达专业技术的难题被一一解决和攻破。由此产生了多个“第一”。第一个破解了雷达有“眼”(号称:千里眼)无影的难题。第一个在雷达荧光屏上发现敌情、执行战斗任务的雷达站,诞生在交大人的手中。第一个用雷达替代人工跟踪初见端倪,具有真正意义的雷达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开始诞生。第一次由雷达、火力等部队协同作战的雏形开始萌发……交大学子在不断地实践锻炼中成为雷达领域的中坚力量,为祖国的空防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天眼风云》交大首映 致敬第一代雷达兵

2018年,为致敬第一代雷达兵,雷达兵题材《天眼风云》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文治堂震撼首映,第一代空军雷达兵代表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共同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影片《天眼风云》取材于原空军雷达学院院长郭锡林将军的长篇小说《天波浩渺》,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杨虎担纲执导,生动讲述了1949年上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成立首支雷达队,彻底保卫上海安全的故事。将我军雷达兵60多年的风雨历程浓缩到一个高山雷达站三代人的故事中,生动再现了中国雷达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真实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雷达兵科技报国的赤胆忠心,还原了知识青年科技报国的使命追求,寄托了几代雷达兵的革命情怀。回顾雷达部队的初创时期,也就是在1950年期间,参加防空雷达部队的交大学子不少于52位。他们后来在祖国天南海北,像“种子”一样,做技术带头人、技术副连长或教员等,培养出一批批雷达部队的骨干队伍。

在新中国初创时期,交大学子为雷达部队的诞生、发展和壮大贡献力量。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技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秉持着交大人科技报国理想,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义无反顾、勇担使命的奋斗精神,为祖国和民族未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激励着交大学子们不断奋进,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勇往直前,努力拼搏。

卢思语、陈锡琳
党委宣传部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