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大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肯定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王欣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人事科副科长朱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办公室主任狄建忠,生前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赵坚等4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确定了“扶智为主,全力而为”的工作原则,在校内形成了由分管副校长牵头负责、主办部门组织推进的帮扶体系,并依托“心”“行”“梦”“恒”四个专项扶贫基金,发动广大师生医务员工参与,广泛吸收社会爱心资源支持,开展了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救治、医疗义诊援助、乡村教师助教、贫困学生助学、各类人才培训、科技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帮扶工作。自2012年起,上海交通大学根据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总体方案的要求,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双方从此结缘,开始携手共战脱贫攻坚。2018年,洱源县实现脱贫摘帽。上海交通大学认真履行扶贫责任书任务,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的原则,持续深入开展各项帮扶工作。
“万树县长”等挂职干部发挥专长,主动服务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上海交大针对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在农业、生物、环境等领域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在洱源的挂职干部,发挥挂职干部专业特长,探索和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可能性。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专业骨干教师、洱源县挂职副县长许文平入住洱源的第一个月,就走访了洱源的6镇3乡,完成了洱源种植业调研报告,并用3个月的时间进行完善,走访了云南省农科院等相关单位与企业,共同探讨和分析洱源发展思路并向县委和县政府汇报。在此期间,许文平多方打听,四处走访,偶然听说了牛街灯草湾有种苹果。灯草湾植被茂密,生态系统独立,小气候特征明显。“这个高度几乎是苹果种植的临界点,再往上就不能种了。而越是高海拔种植的苹果,昼夜温差大,味甜果香。”许文平对灯草湾苹果赞不绝口。为此他还专门邀请了专家进行探讨,大家一致认同该苹果具有典型的高原特色与小气候,3万亩可发展空间前途无量,也因此促成了产业扶贫基地的成立。2020年7月,为当地苹果生产基地获得近100万销售订单。此外,按照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许文平充分利用个人和学校资源,募捐2万株树头菜树苗和1千多株水果苗木,包含43个品种,支持洱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正是因为募集树种的事情,他被交大同事调侃成洱源的“万树县长”。
交大工会也为洱源的各类特色优质农副产品积极带货,除了主动采购洱源农产品外,还特推出洱源产品专场,帮助洱源县地方特产走出云南。此外,2019年还新增洱源定点帮扶县疗休养线路,吸引了众多教职工参与,这充分展示了教职工对学校对口帮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交大教职工的情怀和爱心。
“帮钱帮物也要帮忙建个好支部”:组工干部脱贫党建两手抓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主任科员、挂职洱源县茈碧湖镇丰源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的田罗银,到村一个月就深入9个自然村,遍访了所有贫困户,实地调研村内山水田林草等资源状况及居民的生产、生活、产业、收入等村情,为脱贫攻坚做调查、找问题、谋对策。“大、小南极两个自然村仍长期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老百姓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田罗银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有一种技术不用油、不用电,也能把水从山下“提”到山上。他辗转找到这家科技公司,邀请公司技术人员到村考察,同时自己多次请教学校力学、水利学等方面专家,论证其可行性。最终,在沪滇协作资金支持下,自然能提水项目于2020年4月进入施工阶段,并在10月份正式竣工,每年将提水15万方,解决山上1300多人、8000多亩土地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造福生活在海拔2700多米高山上的百姓,让一方水土真正养得起一方人。
“除了帮钱帮物,也要帮忙建个好支部。”组工干部出身的田罗银清楚,只有建强党的组织,脱贫成果才能真正巩固。他利用学校专项党费,指导完成村委会院落改造和党建文化墙建设,并定期给村干部讲授党课,营造出浓厚的党建文化氛围,推动形成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交大“阿鹏”扎根“高原水乡”,扶贫更扶智
上海交大在洱源县的挂职干部们被当地乡亲亲切地唤作交大阿鹏(云南语,男性为阿鹏,女性为金花),感谢他们造福洱源。孩子是洱源发展的希望,加强基础教育是斩断穷根的必要抓手。教育阿鹏——数学科学学院的吕忆松老师是第一个到洱源挂职服务的上海交大教师。在他的提议下,学校实施“10+20+50+100”培训计划,每年安排10名以上中小学校长、20名以上骨干教师和50名以上青年教师分批到上海接受培训,100名以上教师通过远程教学、送教上门等形式接受专门指导,目前已累计培训教师1900余人次。洱源一中的音乐教师李爱玲,在“行”基金支持下,到上海交大附中跟班学习半年后,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是在人生选择上有了更高的追求。她为了做好白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在学校和洱源县的支持下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一年。回到洱源后,她组织当地民间艺人手机整理了一批白族传统音乐乐谱,主动宣传和推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她动情地说:“是上海交通大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上海的学习让我知道了人生应该有不同的意义,我要发挥我的专长,不断学习和成长,真正成为一名对白族音乐发展有用的人,不辜负学校对我的培养”。
此外,交大每年还派研究生支教团队前往洱源县当地学校进行支教,至今为止,共安排8届65名研究生志愿者接力前往洱源支教。挂职干部们还积极引进各类公益资源,资助了40名在高海拔地区、艰苦教学点长期执教的困难乡村教师,在洱源捐资设立2个远程教室,包括60台电脑和30台教学用缝纫机,累计向洱源图书馆、洱源二中捐赠7000册图书,并为洱源300个班级订阅美术报,助力山区孩子音乐、美术启蒙教育。交大组织捐赠了100多台计算机、2台打印机和56条毛毯,将定向捐赠给洱源县茈碧湖镇丰源村中心完小,帮助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给孩子们带去温暖。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生态扶贫与环境保护并举
上海交大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发挥自身的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建设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为当地探寻绿色生态发展新路径。交大师生全力做好洱海水环境保护技术支持工作,汇聚各方人才共同建设以洱海保护为核心的国家级高原湖泊野外观测台站,将近20年参与洱海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成果辐射到云南高原湖泊,积极面向全国推广高原湖泊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技术经验。
上海交大自2003年起开展洱海水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以孔海南、王欣泽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多年如一日攻关洱海水污染治理,扎根银苍玉洱,守得水清月明。先后有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大理等地,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万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团队的洱海研究成果被列为“十一五”期间水专项标志性成果之一。十年里,团队在永安江中游参与建设了包括大树营湿地、永安湿地、邓北桥湿地、腾龙湿地和团山湿地等总占地面积近万余亩的湿地修复工程,并先后在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深度处理、入湖河流的水质改善、山地城市的雨水综合利用以及湖湾的水质改善等多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形成专利技术数十项,成果还曾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通过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等机构的带动作用,开展科学研究、示范工程和技术咨询服务,在洱海流域内外组织实施各类项目100余项;接续跟踪研究洱海水质与生态变化,完成水质分析报告335份,为洱海保护治理长效模式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当地培训生态环保技术人才近3000人次,建成了一支高水平技术队伍。
“带不走的医疗队”助力医疗卫生建设
在医疗建设方面,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医学院持续派遣医疗团赴云南等地县级医院开展帮扶活动,附属瑞金、仁济、新华、九院、一院、六院、儿中心、胸科等三级甲等医院均先后派出医疗队赴云南对口支援云南省县级医院工作;先后派出23批71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参加由团市委与市文明组织的“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计划”;近年来组织多批次医疗管理专家赴云南省开展医疗服务与人才队伍建设活动,为西部地区医疗事业培育医疗人才队伍、输送医疗资源。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连续10年对口支援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建设,为当地医务人员来沪培训近1000人次,推动新建学科1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从0发展到12个,完成从二级乙等医院向三级综合医院的跨越式发展;附属胸科医院持续8年免费救治云南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79名,与当地医疗机构共同将救治工作做成常态。并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筛查和救治”等一系列的爱心帮扶活动,投入近百万元;附属胸科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救治了136名重症难症患儿;展开沪滇医疗合作,不定期组织专家义诊团赴当地组织义诊活动,服务困难群众超过1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