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
“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第六届韬奋学术研讨会暨韬奋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上海交大举行
今年是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先生诞辰125周年。11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上海韬奋纪念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的“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第六届韬奋学术研讨会暨韬奋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法学楼203会议室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赵书雷、副馆长上官消波,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震、副书记张濠,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张云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建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书记钱文韬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生出席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邢云文主持。
周承首先代表学校向参加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良好祝愿。他指出,“韬奋精神”内涵丰富,其蕴含的内核特质充分彰显时代烙印。同时“韬奋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新时代挖掘韬奋精神的内涵价值,对文化视野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忻平在致辞中指出,韬奋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卓越的文化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韬奋先生秉持追求真理勇气和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出版了《马克思传》等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做出历史性贡献。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希望共同努力传承信仰之光、理想之火,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徐炯指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韬奋精神是新闻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纪念和缅怀韬奋先生就是要学习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把人民至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价值属性和根本遵循。不断提供优质精神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幕式后,王震和赵书雷代表双方签约,徐炯、周承为“韬奋研究院”揭牌。陈挥教授担任韬奋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福进教授担任韬奋研究院副院长。
研讨会的论文可分为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韬奋与抗战、韬奋的交游与通讯、文本研究及其他四大类。其中,陈挥教授的《邹韬奋:从大众文化、抗战文化到革命文化的引领者》和高福进教授的《韬奋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对韬奋的精神内核、对时代的影响、对当下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周武的《生活书店的崛起与被难》是为《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9-1940》撰写的后记,不但结合会议记录详述了生活书店的繁荣发展和被查禁,还就这家进步书店如何在战时实现造货与发行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杨琳教授的《邹韬奋抗战期间的差异化媒介动员研究》探讨以邹韬奋为代表的民国进步报人在抗战期间的媒介动员活动,给当下相关从业者在新闻工作和舆论宣传中以启示;兰州大学李晓灵教授的《从“适之先生”到“胡博士”:邹韬奋的胡适传播观演变之研究》论述了韬奋的胡适传播观演变,彰显了现代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终将分道言别的历史宿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丁景唐之女丁言昭的《重读父亲关于邹韬奋的文章》记叙了鲁迅致韬奋信件的发掘过程,以及韬奋在出版《革命文豪高尔基》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
随着“韬奋研究院”的成立,相关史料的不断披露,期待更多学者加入到韬奋研究领域中来,催生更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