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拔尖人才融通培养研讨会召开

2020年7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拔尖人才融通培养研讨会在理科群楼300号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致远学院名誉院长张杰,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吴静怡,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车顺爱、邓涛、樊春海、过敏意、金石、李从明、邵志峰、苏冰以及相关院系领导、致远学院全体班子成员、部分项目主任和行政人员参加本次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由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章俊良主持。

张杰院士在讲话中指出,大学要培养对复杂未来有充分认识、能肩负起社会责任的创新性人才,而通识教育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拔尖学生培养面临的一个通病就是让一批有潜力的尖子学生面对比普通同学更加繁重的学业,让他们在本科低年级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而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更少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下一步拔尖学生培养改革的关键点。他介绍了国际上通识教育改革的做法,主要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打通,重新梳理知识体系,不止向学生传授知识本身,更要展示知识背后的人类探索的进程。他建议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可以从系统完整梳理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起步,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种教育功能分开,围绕着思维方式和学科关联重塑教学方案。他提出,未来的知识体系可以按照物质科学、数据科学、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四个板块来划分。其中物质科学板块可以在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工程和力学等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人文科学需构建学生对于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人类社会与整个地球乃至宇宙之间的关联思想。最后,他以物理学基本理论和数学之间的关系为例,解释未来四大知识体系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他希望学院以学科融通为抓手,开启致远通识教育改革工作,日后也能将成熟的改革经验推广至全校。

致远学院副院长何峰作学院通识教育改革报告。他介绍了普林斯顿大学“综合科学”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和特点,并介绍了近期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工作。通过召开多次通识教育研讨会,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学科融通应把不同学科最根本的知识串联成有机整体,凝练出思维能力层面的知识点,并且需要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取明年上半年完成本科生一、二年级融通教育培养方案设计,明年下半年小范围试点。

会上举行了第二届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成立和聘书颁发仪式。徐学敏深情回顾了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及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发展历程。在时任校长的张杰院士的倡议下,2016年3月第一届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成立。在各位委员的关心和支持下,在ZIRC常务副主任邵志峰教授的倾力投入下,ZIRC发起了“致远学者研究计划”,引导本科生关注全球科技发展动态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胆涉足学术前沿,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与顾问导师紧密合作,开展创新课题研究。自2016年以来,152名本科生自发组成交叉创新研究团队,提交了58份项目申请书,取得了非常可喜的科研成果。随后,徐学敏宣布第二届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宣读第二届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张杰院士任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成员包括樊春海院士、景益鹏院士、车顺爱教授、邓涛教授、过敏意教授、何祖源教授、金石教授、李从明教授、邵志峰教授、苏冰教授、章俊良教授等。张杰、徐学敏共同为到场委员颁发聘书。

与会专家就“融通培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四位海外“致远学者项目”评审专家进行线上发言,对致远学院学科融通的教育理念表示支持和赞同,认为学科融通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少走弯路。吴静怡也通过线上交流形式,表示希望致远学院拔尖人才融通培养体系能够引领全校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为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经验。

新一届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也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化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樊春海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讲述了宽泛的知识学习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对其科学研究的启发作用,认为学科融通理念与《道德经》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有时候学得太深,某种程度上反而可能会阻碍探索未知的勇气。

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金石结合自身学术经历,表示融通教育非常重要,科学思想是相通的,他个人的研究就从数学与物理的交叉中获益很大。此外,他希望未来能够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富有想象力、创新能力的理工科人才。

数学科学学院院长、讲席教授李从明认为融通教育应考虑让学生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做感兴趣的研究。他指出知识学习和思维方法训练的关系,不以知识学习为主,而是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思维方法,通过掌握思维方法做更好的科研、学更多的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讲席教授、ZIRC常务副主任邵志峰认为,融通(integration)和交叉(cross-discipline)的内涵不同,要在后续实践中加以思考。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院免疫与微生物学系主任苏冰表示,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科学领军人物,应当为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学生提供更加融通的课程体系,养成融通思维,帮助学生选择和进入专门的研究领域打牢基础。同时要关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连贯性,让学生认识到科研的长期性。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席教授过敏意表示,可以通过一门“问题求解”的课程,向学生抛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和比较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贯通知识,从而实现融通培养的目的。

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车顺爱表示,融通培养改革,需要哲学思想的引领。大学要培养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要向学生传播西方哲学、科学知识,要让学生领会前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解所从事的工作对人类发展的作用,理性地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

材料学院副院长邓涛表示,融通教育不仅是课程知识的融通,还需要“融通”的教师,融通教育的内涵还应进一步拓展。

致远学院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关增建简述了通识教育的演变历程,指出当前我们正在探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属于“小通识”,自然科学内部的结合属于“大通识”,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人”。

致远学院生物医学科学方向项目主任郭晓奎介绍了上海交大医学院整合课程改革的历程,以及改革中涉及的顶层设计、具体实施、督导三个层面工作。

物理与天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列文、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冯雁、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韩韬、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徐振礼等相关院系领导也作了深入交流。

最后,张杰院士对本次研讨会作总结。张杰表示,通过这次高效务实、充满智慧和思想的研讨会,大家对融通教育理念高度认可。今后的融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大家更多地注入智慧和思想,需要海内外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将问题导向、探究学习、思维方法融入融通培养中。具体改革工作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回顾过去,对过去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二是面向未来,将“相关关系”这一新的思维范式纳入融通人才培养大纲和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加复杂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本次拔尖人才融通培养研讨会召开、第二届ZIRC学术委员会成立、与会专家对学科融通培养理念达成共识,将进一步推动构建形成以“融通”为底色的致远学院通识教育体系,为全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范本;学科融通培养也必将引领未来高等教育变革创新,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纵深改革的新引擎和新动力。

沈悦青
致远学院
孙殷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