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为本科新生讲授思政课
为引领价值追求、传播科学精神、深化行业教育,2019年10月29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走进大一新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为来自致远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自然科学试验班近500名2019级本科生做了题为“合成创造未来”的专题授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施索华主持此次授课。
丁奎岭院士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入手,阐述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认知是不断深化的。他指出合成科学是分子创制的核心和基础,它研究的正是化学键活化、断裂和重组的规律,诠释化学转化的本质,聚焦合成过程的精准性、变革性与分子功能的导向性。丁奎岭院士历数了合成化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成果与技术进步,他以上个世纪影响人类文明的六大发明为例,分析了合成化学对于科技进步、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分子合成与生命、健康、农业、材料和能源等领域的密切关联,阐释了合成科学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他结合《Science》在2005年提出的125个科学问题,强调了合成化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丁奎岭院士引用了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的话,着重明确了合成化学的核心目标是精准性与功能性,即以100%的选择性和100%的收率的“完美化学反应”为目标进行探索和研究。
随后,丁奎岭院士特别指出学科交叉是合成科学的重要机遇以及发展方向。他举出了点击化学、人工固氮、合成纤维等一系列例子,展现了合成科学在制药、环境、能源、农业、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无限机遇和发展潜力,指出了合成科学的研究方向要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对高效合成、精准合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未来合成科学的研究更注重合成的过程和本质,是能够产生影响力的合成,更注重目标导向,即要致力于基础研究成果到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最好的合成科学——实现具有变革性的、具有转型能力的分子与合成。
在授课的最后,丁奎岭院士引用雨果的名言“与有待创造的东西相比,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鼓励同学们领悟合成化学的价值追求,即通过合成创造价值,用我们创造的分子影响和改变世界!他指出,全球科技创新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到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之时,世界科技创新会从以当前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新格局重塑,中国也必将成世界科学中心之一。而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将中国建设成世界科学中心的过程,与在座同学们的职业生涯过程基本重合,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必将成为同学们的历史担当。他希望同学们在国家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之时,能为自己对国家的贡献感到自豪。
授课结束后,施索华老师邀请与在座师生与丁奎岭院士进行了提问交流。在回答关于如何看待交叉学科的问题时,丁奎岭院士指出:科学创新的道路有两条,一是挖到别人没有挖到的深度,发现宝藏;二是敢于到交叉地带、到“无人区”、到任何一个领域尚未到达的地方。同时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援引了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夏普莱斯的故事作为案例,被称为科学“老顽童”的夏普莱斯教授在年近60岁时,放弃有望获得诺奖的方向——不对称催化,又转向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的概念,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理念、方法和物质基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新材料开发和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成为目前最为有用和引人注目的合成理念之一。
在被问及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同学们有何启示时,丁奎岭院士介绍了自己选择化学学科和选择学术道路的历程。他指出高考进入的专业不一定是自己最理想的,但在学习过程中,越是钻研进去,越是爱上它,就越会有所收获。本科以及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会得到很多老师的指点,但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指明方向。希望同学们在本科阶段打好基础,同时要有所追求,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更大的梦想,去实现更多原创成果,相信今天在座的同学当中会有更多未来的学术大师。
此次课程组织凝聚各方合力,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与科学家面对面”课程改革的探索,也是化学化工学院、致远学院以及自然科学试验班开展学术沙龙与新生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震、副书记张濠、副院长陈鹏,致远学院党总支书记洪梅、党总支副书记吴晓玲、副院长夏伟梁,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郑浩,以及来自各学院的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