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国际商事和投资纠纷解决机制:调解、仲裁和诉讼”国际研讨会召开

6月12日,“国际商事和投资纠纷解决机制:调解、仲裁和诉讼”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廖凯原法学楼开幕。荷兰鹿特丹市市长艾哈迈德·阿布塔莱伯、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巴勒、校党委书记兼校务委员会主任姜斯宪、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周承、法制日报副总编辑李群、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主任张巍、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罗鹏、来自亚太和欧洲多家法学院的代表,及来自中荷政府、企业等的专家共计250多人出席会议开幕式。

本次会议由凯原法学院、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法学院、法制日报社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市法学会、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上海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上海市法学会非公经济法治研究会作为特邀支持机构。

开幕式由凯原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主持,校党委书记姜斯宪、鹿特丹市市长艾哈迈德·阿布塔莱伯、伊拉斯姆斯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巴勒、法制日报社副总编辑李群分别致辞。

20190613_013520_534.jpg

上海交通大学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合作签约仪式

开幕式上,举行了上海交通大学与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合作签约仪式。周承和克里斯托·巴勒分别代表两校签署了《上海交通大学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姜斯宪和艾哈迈德·阿布塔莱伯共同见证了签约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与荷兰伊拉姆斯大学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双方在中荷关系、文化交流、卓越教育和研究等方面有高度的共识。本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两校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接下来,双方将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学术科研、教学实践、人才培训、项目研究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度的合作。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和与伊拉斯姆斯大学法学院签署了学院间合作协议,确定了相关合作项目,为落实两校合作谅解备忘录内容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jpg

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揭牌

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正式成立。党委副书记周承,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凯原法学院院长孔祥俊,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季卫东共同为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揭牌。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是依托凯原法学院成立的实体化校级跨学科平台。它既是社会科学的高级学术机构,也担负着重要的民间智库功能。其前身是于2009年由季卫东教授组建的凯原法学院法社会学研究中心。

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交大在法社会学研究领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季卫东教授的领衔下,研究院将倡导自由的学术争鸣、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充分利用经验科学的方法,逐渐形成“法治社会理工学体系”,在法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独树一帜的成果。

开幕式上,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和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法学院共同倡议发起的“亚太欧法学院/研究机构联盟”举行启动仪式。联盟的首批发起机构还包括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英国国际与比较法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部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法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意大利波考尼大学法学院、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院、香港大学法学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学院、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法学院等,共计17家亚太、欧洲一流法学院和研究机构。

联盟以建立一流法学院和法学研究机构之间战略合作为目标,倡议发起机构在凝聚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联合申请国内外的重大研究项目、构建重点领域的学者紧密型群体、搭建更为畅通的学术交流机制、建立多元方式人才联合培养以及举办国际多边的重大赛事等方面,经过交换意见和讨论,达成了“上海共识”。

在接下来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业界人士,将围绕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一带一路”争端解决路径比较,香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际争议解决枢纽的地位等重要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此次“国际商事和投资纠纷解决机制:调解、仲裁和诉讼”论坛的举办,不仅是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而且将进一步推动亚太欧洲法学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国际性学术研究创新,探索特色化亚欧法学教育合作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法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国际法学教育和法治发展做出贡献。

凯原法学院
凯原法学院
许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