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姜斯宪:大学办的好不好,关键看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出席国际高等教育论坛期间,应邀接受了“见证教育大国崛起 改革开放40年40人深度访谈”活动的专访。近日,媒体报道了专访实录,节选如下。

题记:他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故事,要从1978年说起。在学校读书工作17年,而后在上海、海南党政机构任职20年,2014年回归母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的领导工作实践使他对高校治理和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独到见解。

一、他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故事

陈志文:您参加了1977年高考,并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液压传动与气动专业。您觉得,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精神又是什么?

姜斯宪: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历程可以追溯到122年前,学校的前身南洋公学诞生于甲午战败的硝烟和觉醒之中。历经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部分西迁,交通大学对共和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交大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如今已成为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排头兵。因此我们常说,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

百余年的薪火传承、风雨砥砺,铸就了上海交大“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与此同时,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也是交大人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情怀。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我们的学长钱学森毅然回到祖国。他说,“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正是因为以钱学长为代表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收获了生活的美好。

陈志文:您最初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时,其办学条件是怎样的?2014年您再次回到上海交通大学任职,与1994年您离开时相比,感觉又有什么不同?

姜斯宪:初入学时,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名校,尤其是在与船舶建造相关联的学科方向上实力很强。但理科、人文社科还不太强。当时整个国家百废待兴,学校的办学条件还较为艰难,校园很小,办学空间只有400多亩。

1994年我离开上海交通大学时,“211”工程刚开始实施。那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来开展较高水平的教育活动。

2014年我回到学校,发现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把国家给高等教育提供的强大支撑转化成人才培养的巨大优势,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陈志文:在人才培养方面,您觉得上交大这些年来有怎样的变化?

姜斯宪:我觉得,上交大的人才培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并且已经实现了向研究型高校的转变,研究生的数量扩大了很多倍。我毕业时那一届,上海交大总共有189名研究生毕业,包括186名硕士和3名博士。2014年我回到母校后参加的第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有5000多名毕业生完成了研究生学历。而且,就质量而言,如今研究生的平均水准肯定不逊色于我们当年的水准。

二、一流大学与一流城市的共生互动

陈志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您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姜斯宪: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一定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需求,发展模式要体现中国智慧,可比指标要达到世界一流。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不是照搬哪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而是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有益经验,准确把握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抓住历史机遇,走出自己的路。

首先,世界一流不等于西方标准。世界的目光正聚焦到世界的东方,人们期待的不是在中国重建起一所牛津或者哈佛。要自信而又坚定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数量上提高、在质量上提升,为世界一流大学注入中国元素,丰富和繁荣世界高等教育。

其次,中国特色不代表另起炉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政府在总结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方略。中国特色不是去国际化,更不是抛开行业标准另搞一套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是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度融合在一起的独特道路。 

陈志文:您怎么看待高校与所在城市之间的关系?上海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国际化的大都市,作为地处上海的“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上交大又是怎么融入这个城市的发展的?

姜斯宪:我认为一所大学应该很好地融入到一流城市的成长之中。城市与大学呼吸与共,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

上海无疑是跻身世界一流的大都市,需要有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上海交大努力配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目标开展了有组织的科研工作,产生了一批又一批重要成果。

陈志文:上海市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建成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的奋斗目标。那么,上交大又有哪些举措?

姜斯宪:面向2020年,上海交大将初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将倾力打造中国特色、上海气派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努力实现让国人不出国门就能上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望。同时,积极向世界彰显中国大学风采,吸引世界一流的留学生来校接受学历教育和深度访学,努力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竞争力和上海的城市魅力。

首先,坚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其次,坚持以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第三,坚持以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为重要使命。第四,坚持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发展路径。

陈志文:上海交大与海南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个战略合作协议会对双方产生怎样的影响?  

姜斯宪:参与海南建设和发展是上海交大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在教育部和海南省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与海南的合作进展迅速,在医疗卫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原则,以协同创新发展为主线,立足实际,着眼长效,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引领作用及所长,服务海南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之所需。双方将在教育、卫生医疗、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上海交通大学将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设立研究生院、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等分支机构,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国内一流的人才汇聚海南,服务海南,为海南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进一步为海南发展贡献力量。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化战略

陈志文: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您怎么评价?

姜斯宪:首先,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和质量不断提升是毋庸置疑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不足2%上升到2018年的48.1%。不敢肯定“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上海软科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显示,中国内地知名大学在过去13年间的国际学术排名普遍上升了200位以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2016年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29所大学跻身全球前500强,超越日本(15所)成为亚洲龙头。这类排行未见得十分准确,也不应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挥棒。但它所反映的发展趋势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上海交大为例,在近3000名专任教师中,有约2000人具有海外一年以上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其中约800人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每年还有数百位外籍教师到校内来长期或短期授课或合作研究。我们的老师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科研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走在了国内高校前列。

第三,学生的国际化程度空前提高。目前,上海交大四万多名在校生中有接近50%具有海外游学的经历或直接来自海外,这种国际化程度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这种国际化的进程对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可或缺的。

陈志文:“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来自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首脑这样推介上海。同样,我觉得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坚持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姜斯宪:我觉得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所趋。培养一大批有全球视野,跨文化理解、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是上海交大的使命。

目前,交大与150余所著名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每个学院都有高水平的国际合作。近50%的同学在本科期间就会有海外游学经历,而研究生赴海外接受联合培养、出席国际会议或参加合作研究也是常态。

交大密西根学院、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致远学院等特区学院的溢出效应已经明显地体现在全校各院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上。

四、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陈志文:我了解到,您坚持给学生们上思政课,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在新时期,高校应该如何对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海交通大学有哪些方面的尝试?

姜斯宪: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与其父母辈群体相比,视野更加开阔,心态更加成熟,对国家的未来更有信心,对中国共产党更有期待。这样的深刻变化并不是突然的跃升,而是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结果。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维护高校政治稳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也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我们既要从容自信地看待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要实事求是地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要旗帜鲜明地长期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以下四方面探索:第一,坚持价值引领与培育学术精神相统一。第二,加强第一课堂和巩固第二课堂相统一。第三,夯实线下教育和加强网络思政相统一。第四,强化队伍建设与推进全员育人相统一。

陈志文:在未来,您准备带领上海交通大学走向哪里?

姜斯宪: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希望,在这一进程中,能够发挥自己一点点作用。

我们定了一个小目标,就是在2020年成为世界公认的百强大学之一。也确立了在2035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建成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我们将接续奋斗,把交大建成全球人才的向往之地、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之地、思想文化的引领之地。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交大之路。

原文链接:https://www.eol.cn/e_html/2018/40/jiangsx/

陈志文 等
中国教育在线
李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