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马书记在闵行战略转移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把握机遇,坚定信心,加快向闵行战略转移
2005年06月03日
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办学重心向闵行战略转移动员大会,这是学校今年改革发展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刚才,谢校长作了动员报告,叶取源常务副校长对具体工作和要求作了部署,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领导作了交流发言。现在,我代表党委谈三点意见:第一,充分认识办学重心向闵行战略转移的重大意义;第二,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三个观念;第三,周密安排,妥善实施,努力做到转移和工作两不误。
一、充分认识办学重心向闵行战略转移的重大意义
实现办学重心战略转移,对于学校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想强调三个"充分认识":
1、充分认识校园建设对于学校创建一流的基础性作用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的建设目标,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校园规划和校园形态也必须与这一目标相匹配。 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校园是一流大学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条件,学校的发展就难有保证,上水平、创一流就失去了必须依托的巨大发展空间。我最近查了一些资料,美国和欧洲的一些著名大学大多建在城郊,因此发展空间都比较大,并且环境优雅、怡然宁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
以密西根大学为例,建校之初在底特律市内,发展空间很小,后来迁到底特律西部40英里外的安娜堡(Ann Arbor),就是目前主校区所在地。今天,密西根大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巨大,在全美大学排名非常靠前的世界一流大学,仅安娜堡校区就拥有三万八千多名学生,三千多名教职工。如果还是在底特律市,密西根大学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和地位。
日本的筑波大学,是一所1872年创办的百年老校,至1962年,学校主校区只有8.4公顷(126亩)土地,狭小的办学空间严重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上世纪70年代中期该校在距东京50公里外的荒地建设占地3700亩新校区,从而大大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很快从一所不知名的学校发展成为日本排名前10、世界排名前150的一流大学。并且,以筑波大学为中心,还发展起了与美国的"硅谷"齐名的筑波科学城,被誉为日本的"头脑城市"。
在徐汇校区,交大创造了第一个百年辉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中国的大学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因此对发展空间和校园形态等的要求并不高。今天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国内外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不论是办学规模、学科领域,还是高校对社会的贡献,都可以用"前所未有"来形容。这实际上就对学校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不仅要有追踪科学前沿和学术前沿的勇气,还要有扎实的基础条件;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学生,还要有能够让这些人才和学生施展才华的环境和平台。因此,我们对创建一流一定要有前瞻的意识,对办学空间要有明晰的认识,对校园形态要有完整的考虑, 既要重视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又要考虑校园环境形态和发展空间等基础性因素;既要考虑学校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20年甚至50年、100年以后的持续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学校从1983年起就开始着手建设闵行新校区,作为交大创建一流、创造第二个百年辉煌的基础性工程。2003年以来,我们又加快闵行二期征地和建设步伐,完成了全部用地手续和居民动迁工作,并陆续完成了第五教学楼、逸夫科技楼、医学、软件、电信、法学、媒体等学院大楼的建设。目前,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占地近5000亩的现代化校园已经比较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将为学校创建一流大学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物质条件。
2、充分认识闵行战略转移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2004年高校毛入学率已接近20%。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我国的大学多集中在中心城区,校园相对较小。快速扩大的教育规模、不断涌现的新的学科增长点,与狭小的办学空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不少学校都在谋求新的发展空间。我前不久带队去同济大学嘉定新校区调研,很有感触,很受启发。万钢校长告诉我,他们同济搞汽车的70多人,以前分在八个地方,发展受到限制。这次在新校区单建汽车学院,总计四万多平方米,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几个大实验室,发展空间、人才引进和工作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奠定了在国内汽车整车合成研究领域的地位。
可以这样说,这几年各个高校都抓住了211、985建设的契机,拓展办学空间,寻求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谁的意识更超前,谁的意志更坚决,谁的动作更快捷,谁就可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据先机,取得主动。
在新校区的建设上,我们是国内起步最早,动作最快的学校,比兄弟院校提早了十年。但是,由于目前学校还分散在五个校区,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徐汇校区的办学空间越来越受制约,办学和管理成本越来越高。 二是闵行校区的办学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校区分散,许多老师下了课就走了,学生连老师的面都很难见到,还怎么谈教学相长,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学生见不到老师的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三是一些学院和学科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制约。我们到材料学院调研时,院领导告诉我们,在转移的问题上,学院师生的意见一致,就是希望快点搬、尽早搬,再拖下去,既影响师生的情绪,又影响学科的建设发展。
问题已经相当突出。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尽快实现办学重心向闵行战略转移。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闵行战略转移工作。去年以来,学校成立了由学校主要党政领导组成的闵行战略转移领导小组,下设由学校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处组成的工作小组,多次深入各学院进行调研,与各方面进行沟通,广泛听取意见,并经过充分的论证,制定尽可能周密的实施方案和办法,为转移做好了前期准备。今年以来,党委还连续召开了三次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转移工作,对转移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确定了转移的时间节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交大人勒紧腰带搞建设,甚至承担了很大的财务风险。为什么?就是为了一个世纪之梦--尽快把重心转移到闵行校区,发挥新校区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创造交大第二个百年辉煌。因此, 对于战略转移的问题,思想上丝毫的不坚定,行动上丝毫的不坚决,都可能会错过发展的良好机遇,而给学校发展带来无法换回的损失。
3、充分认识实现战略转移对于学校加快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有的同志思想上存有担心和疑虑:现在学校发展建设正处在关键当口,转移会不会影响发展?客观地说, 转移可能会带来一些暂时的困难,但我认为,转移最终不仅不会影响发展,反而会促进发展,特别是长远的发展。实现战略转移对于学校加快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目前分散在徐汇校区的四、五幢楼里,在空间上是阻隔的,在管理上是分散的,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科的交叉,如何有效地实施资源的共享?再看看闵行新的电信大楼,用郑元芳院长的话说:我们的电信大楼,不能说世界一流的,在亚洲应该是数第一的。这样的一座现代化大楼,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办学空间和条件,既有利于对外的交流,又有利于内部的合作,怎么会影响发展呢?再比如药学院,现在挤在教一楼的一个角落里,怎么谈发展?反过来,化学化工学院自90年代以来,坚持转移闵行不动摇,这几年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化工学院的领导和教授们对此也深有体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当然,也要承认,搬到闵行会有距离上的影响,有交通上的问题。但是,凡事皆有利弊,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校正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是从守摊子的角度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2004年,上海市明确提出了2+2+X的高教战略布局,第一个2就是重点建设以复旦为中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和以交大为核心的紫竹科学园区。在校区和科学园区的互动建设上,在国内还没有先例。我们与闵行区和紫江集团紧密合作,有利于形成独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将为交大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创出一条新路。可以说,这是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怎样才能抓住这样难得的机遇,真正把闵行新校区变成我校办学的独特优势?说到底,也是要尽快实现办学重心的战略转移,把学校的发展放到上海市的战略布局去谋划,融入到紫竹科学园区的建设中去提升,实现校区和园区的联动发展,在推动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学校更快更好、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总之,实现办学重心向闵行转移在学校创建一流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战略意义,对于学校的加快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从这样的高度,用这样的全局观去认识它的重要意义,我们才能视野开阔、思路明确、信心坚定、义无反顾地去推进战略转移的顺利实施。
二、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三个观念
一是闵行转移决不是一次简单的物理空间转移和仪器设备的搬迁,而是一次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是一次凝炼学科方向、整合资源的良好契机。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科方向不够凝炼、资源配置分散的情况一直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这次转移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凝炼学科方向、进行资源整合的极佳时机。在这次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学科建设要追踪科学前沿和学术前沿,瞄准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凝炼、凝炼、再凝炼。该整合的要整合,该更新的要更新,该淘汰的要淘汰。对那些经实践证明已经过时或没有发展前途的东西,要敢于说"不"。对学校来说,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资源紧张也是个长久的难题,我们只能向整合要效益,向整合要空间,向整合要发展。资源配置要体现发展规划,体现阶段目标,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现有的坛坛罐罐已经把发展空间都填满了,那么,新的学科增长点又到哪里去发展呢?因此,我每次到学院调研,都要强调预留发展空间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前瞻的眼光,要有战略的考虑,要尽可能腾出空间,为将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转移是改革的深化和体现,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良好契机。在前期调研过程中,许多学院都提出转移要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这就是一种新的思路。科技平台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必须有新的体制机制来作为支撑。向闵行转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体制机制的良好契机。我非常赞同叶校长的观点:如果通过转移搬迁能够促成几个大的科技创新平台,我们的搬迁就是很成功的。如果一切照旧,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转移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另外,在转移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总体构想,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借鉴世界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管理经验,探索和形成我校现代大学管理新的模式。现代化的校园,现代化的管理,体现一种新气象、新面貌。实际上,像闵行这样一个近5000亩土地的大校区,在管理制度上不进行创新,是难以为继的。闵行二期建设完成后,物业管理费怎么收,水电费谁来交?都不是一个小的等量级,完全包在学校身上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探索新的思路,研究新的规范,采用新的方法,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我们到闵行校区是去创业的,不是去享受的,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不是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成效是大不一样的。我前不久带队到中南大学考察,感触很深,那么一个原来知名度不高的学校,地处中部不发达省份,但就是凭着那么一股艰苦奋斗的精神,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黄伯云校长告诉我:中南大学没有什么优势,靠的就是不服输的精神,就是苦干和艰苦奋斗。我想,在这次战略转移和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学习中南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南大学能够做到的,我们上海交大也能够,而且应该做到!
三、周密安排,妥善实施,努力做到转移和工作两不误
办学重心转移毕竟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工作量大,人力、物力、精力投入大。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已经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转移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都将陆续出台,希望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和安排,以及本单位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好自己的实施计划和转移方案。校院领导、校部机关和学院、直属单位要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教学、科研、后勤、保卫都要积极行动,相互配合;教工子女入学、青年教师公寓、校区班车、校园Bus等等要全面考虑,有专人落实。校园作为一个小社会,也是要靠经营的,而且要靠所有的师生员工一起来经营。"校园经营"的理念,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必须看到, 战略转移是一次变革,涉及到观念的转变,也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在教职工中出现一些思想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正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时机。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的,不能空讲大道理,而应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体现在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战略转移中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咬着牙把困难顶过去,把这段最艰难的日子熬过去。今年,学校面临的任务非常繁重,985二期启动、创新平台建设、安全稳定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工作一项都不能松懈。我们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精心组织,妥善实施,努力做到转移和其他工作两不误。这是对我们交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水平和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全体共产党员全面素质的考验。
老师们,同志们,战略转移的任务艰巨而又光荣,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校园、加快创建一流的高度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坚决打好、打胜战略转移这一仗,满怀信心地开创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办学重心向闵行战略转移动员大会,这是学校今年改革发展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刚才,谢校长作了动员报告,叶取源常务副校长对具体工作和要求作了部署,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领导作了交流发言。现在,我代表党委谈三点意见:第一,充分认识办学重心向闵行战略转移的重大意义;第二,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三个观念;第三,周密安排,妥善实施,努力做到转移和工作两不误。
一、充分认识办学重心向闵行战略转移的重大意义
实现办学重心战略转移,对于学校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想强调三个"充分认识":
1、充分认识校园建设对于学校创建一流的基础性作用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的建设目标,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校园规划和校园形态也必须与这一目标相匹配。 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校园是一流大学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条件,学校的发展就难有保证,上水平、创一流就失去了必须依托的巨大发展空间。我最近查了一些资料,美国和欧洲的一些著名大学大多建在城郊,因此发展空间都比较大,并且环境优雅、怡然宁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
以密西根大学为例,建校之初在底特律市内,发展空间很小,后来迁到底特律西部40英里外的安娜堡(Ann Arbor),就是目前主校区所在地。今天,密西根大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巨大,在全美大学排名非常靠前的世界一流大学,仅安娜堡校区就拥有三万八千多名学生,三千多名教职工。如果还是在底特律市,密西根大学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和地位。
日本的筑波大学,是一所1872年创办的百年老校,至1962年,学校主校区只有8.4公顷(126亩)土地,狭小的办学空间严重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上世纪70年代中期该校在距东京50公里外的荒地建设占地3700亩新校区,从而大大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很快从一所不知名的学校发展成为日本排名前10、世界排名前150的一流大学。并且,以筑波大学为中心,还发展起了与美国的"硅谷"齐名的筑波科学城,被誉为日本的"头脑城市"。
在徐汇校区,交大创造了第一个百年辉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中国的大学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因此对发展空间和校园形态等的要求并不高。今天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国内外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不论是办学规模、学科领域,还是高校对社会的贡献,都可以用"前所未有"来形容。这实际上就对学校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不仅要有追踪科学前沿和学术前沿的勇气,还要有扎实的基础条件;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学生,还要有能够让这些人才和学生施展才华的环境和平台。因此,我们对创建一流一定要有前瞻的意识,对办学空间要有明晰的认识,对校园形态要有完整的考虑, 既要重视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又要考虑校园环境形态和发展空间等基础性因素;既要考虑学校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20年甚至50年、100年以后的持续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学校从1983年起就开始着手建设闵行新校区,作为交大创建一流、创造第二个百年辉煌的基础性工程。2003年以来,我们又加快闵行二期征地和建设步伐,完成了全部用地手续和居民动迁工作,并陆续完成了第五教学楼、逸夫科技楼、医学、软件、电信、法学、媒体等学院大楼的建设。目前,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占地近5000亩的现代化校园已经比较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将为学校创建一流大学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物质条件。
2、充分认识闵行战略转移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2004年高校毛入学率已接近20%。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我国的大学多集中在中心城区,校园相对较小。快速扩大的教育规模、不断涌现的新的学科增长点,与狭小的办学空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不少学校都在谋求新的发展空间。我前不久带队去同济大学嘉定新校区调研,很有感触,很受启发。万钢校长告诉我,他们同济搞汽车的70多人,以前分在八个地方,发展受到限制。这次在新校区单建汽车学院,总计四万多平方米,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几个大实验室,发展空间、人才引进和工作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奠定了在国内汽车整车合成研究领域的地位。
可以这样说,这几年各个高校都抓住了211、985建设的契机,拓展办学空间,寻求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谁的意识更超前,谁的意志更坚决,谁的动作更快捷,谁就可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据先机,取得主动。
在新校区的建设上,我们是国内起步最早,动作最快的学校,比兄弟院校提早了十年。但是,由于目前学校还分散在五个校区,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徐汇校区的办学空间越来越受制约,办学和管理成本越来越高。 二是闵行校区的办学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校区分散,许多老师下了课就走了,学生连老师的面都很难见到,还怎么谈教学相长,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学生见不到老师的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三是一些学院和学科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制约。我们到材料学院调研时,院领导告诉我们,在转移的问题上,学院师生的意见一致,就是希望快点搬、尽早搬,再拖下去,既影响师生的情绪,又影响学科的建设发展。
问题已经相当突出。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尽快实现办学重心向闵行战略转移。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闵行战略转移工作。去年以来,学校成立了由学校主要党政领导组成的闵行战略转移领导小组,下设由学校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处组成的工作小组,多次深入各学院进行调研,与各方面进行沟通,广泛听取意见,并经过充分的论证,制定尽可能周密的实施方案和办法,为转移做好了前期准备。今年以来,党委还连续召开了三次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转移工作,对转移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确定了转移的时间节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交大人勒紧腰带搞建设,甚至承担了很大的财务风险。为什么?就是为了一个世纪之梦--尽快把重心转移到闵行校区,发挥新校区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创造交大第二个百年辉煌。因此, 对于战略转移的问题,思想上丝毫的不坚定,行动上丝毫的不坚决,都可能会错过发展的良好机遇,而给学校发展带来无法换回的损失。
3、充分认识实现战略转移对于学校加快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有的同志思想上存有担心和疑虑:现在学校发展建设正处在关键当口,转移会不会影响发展?客观地说, 转移可能会带来一些暂时的困难,但我认为,转移最终不仅不会影响发展,反而会促进发展,特别是长远的发展。实现战略转移对于学校加快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目前分散在徐汇校区的四、五幢楼里,在空间上是阻隔的,在管理上是分散的,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科的交叉,如何有效地实施资源的共享?再看看闵行新的电信大楼,用郑元芳院长的话说:我们的电信大楼,不能说世界一流的,在亚洲应该是数第一的。这样的一座现代化大楼,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办学空间和条件,既有利于对外的交流,又有利于内部的合作,怎么会影响发展呢?再比如药学院,现在挤在教一楼的一个角落里,怎么谈发展?反过来,化学化工学院自90年代以来,坚持转移闵行不动摇,这几年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化工学院的领导和教授们对此也深有体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当然,也要承认,搬到闵行会有距离上的影响,有交通上的问题。但是,凡事皆有利弊,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校正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是从守摊子的角度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2004年,上海市明确提出了2+2+X的高教战略布局,第一个2就是重点建设以复旦为中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和以交大为核心的紫竹科学园区。在校区和科学园区的互动建设上,在国内还没有先例。我们与闵行区和紫江集团紧密合作,有利于形成独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将为交大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创出一条新路。可以说,这是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怎样才能抓住这样难得的机遇,真正把闵行新校区变成我校办学的独特优势?说到底,也是要尽快实现办学重心的战略转移,把学校的发展放到上海市的战略布局去谋划,融入到紫竹科学园区的建设中去提升,实现校区和园区的联动发展,在推动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学校更快更好、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总之,实现办学重心向闵行转移在学校创建一流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战略意义,对于学校的加快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从这样的高度,用这样的全局观去认识它的重要意义,我们才能视野开阔、思路明确、信心坚定、义无反顾地去推进战略转移的顺利实施。
二、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三个观念
一是闵行转移决不是一次简单的物理空间转移和仪器设备的搬迁,而是一次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是一次凝炼学科方向、整合资源的良好契机。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科方向不够凝炼、资源配置分散的情况一直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这次转移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凝炼学科方向、进行资源整合的极佳时机。在这次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学科建设要追踪科学前沿和学术前沿,瞄准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凝炼、凝炼、再凝炼。该整合的要整合,该更新的要更新,该淘汰的要淘汰。对那些经实践证明已经过时或没有发展前途的东西,要敢于说"不"。对学校来说,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资源紧张也是个长久的难题,我们只能向整合要效益,向整合要空间,向整合要发展。资源配置要体现发展规划,体现阶段目标,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现有的坛坛罐罐已经把发展空间都填满了,那么,新的学科增长点又到哪里去发展呢?因此,我每次到学院调研,都要强调预留发展空间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前瞻的眼光,要有战略的考虑,要尽可能腾出空间,为将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转移是改革的深化和体现,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良好契机。在前期调研过程中,许多学院都提出转移要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这就是一种新的思路。科技平台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必须有新的体制机制来作为支撑。向闵行转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体制机制的良好契机。我非常赞同叶校长的观点:如果通过转移搬迁能够促成几个大的科技创新平台,我们的搬迁就是很成功的。如果一切照旧,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转移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另外,在转移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总体构想,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借鉴世界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管理经验,探索和形成我校现代大学管理新的模式。现代化的校园,现代化的管理,体现一种新气象、新面貌。实际上,像闵行这样一个近5000亩土地的大校区,在管理制度上不进行创新,是难以为继的。闵行二期建设完成后,物业管理费怎么收,水电费谁来交?都不是一个小的等量级,完全包在学校身上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探索新的思路,研究新的规范,采用新的方法,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我们到闵行校区是去创业的,不是去享受的,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不是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成效是大不一样的。我前不久带队到中南大学考察,感触很深,那么一个原来知名度不高的学校,地处中部不发达省份,但就是凭着那么一股艰苦奋斗的精神,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黄伯云校长告诉我:中南大学没有什么优势,靠的就是不服输的精神,就是苦干和艰苦奋斗。我想,在这次战略转移和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学习中南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南大学能够做到的,我们上海交大也能够,而且应该做到!
三、周密安排,妥善实施,努力做到转移和工作两不误
办学重心转移毕竟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工作量大,人力、物力、精力投入大。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已经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转移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都将陆续出台,希望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和安排,以及本单位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好自己的实施计划和转移方案。校院领导、校部机关和学院、直属单位要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教学、科研、后勤、保卫都要积极行动,相互配合;教工子女入学、青年教师公寓、校区班车、校园Bus等等要全面考虑,有专人落实。校园作为一个小社会,也是要靠经营的,而且要靠所有的师生员工一起来经营。"校园经营"的理念,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必须看到, 战略转移是一次变革,涉及到观念的转变,也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在教职工中出现一些思想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正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时机。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的,不能空讲大道理,而应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体现在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战略转移中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咬着牙把困难顶过去,把这段最艰难的日子熬过去。今年,学校面临的任务非常繁重,985二期启动、创新平台建设、安全稳定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工作一项都不能松懈。我们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精心组织,妥善实施,努力做到转移和其他工作两不误。这是对我们交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水平和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全体共产党员全面素质的考验。
老师们,同志们,战略转移的任务艰巨而又光荣,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校园、加快创建一流的高度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坚决打好、打胜战略转移这一仗,满怀信心地开创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