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在盛宣怀办学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
2004年12月01日
今年是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先生诞辰160周年,今天正值夏东元先生《盛宣怀年谱长编》正式出版,我们在这里举行盛宣怀办学思想座谈会,纪念这位先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研究他在大量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学校决定,今年上半年要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完全应该继承和发扬先人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交大百年的办学传统,深入进行研讨,探索交大在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盛宣怀1866年中进士,后来未走科举仕途,而是注重实务,专心从事中国当时最迫切需要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创办和发展。他创下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第一: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 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电讯企业 ― 电报局,中国第一家近代银行 ― 通商银行,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 ― 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主持修建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 ― 卢汉铁路。特别值得称颂的是,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两所大学,即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和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
盛宣怀作为近代实业家的杰出代表,对兴办教育和培养人才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执着的追求。他不但以洋务企业大家的身份彪炳于中国近代史册,而且在他主持下诞生的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的功绩同样传承于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融官、商、学于一体的大家。老校长唐文治曾给盛宣怀这样评价:"当世论公(盛宣怀)政绩者,曰轮船、铁路、邮电,而公实以学校作根砥"。可见,盛宣怀教育与实业并举的思想和实践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盛宣怀在中国教育史上做出的许多创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盛宣怀的一生有着丰富的办学实践。他是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的实际承办者,在督办汉阳铁厂时开办附设学堂,1895年创办天津中西学堂,1896年创办南洋公学,1901年创办东文学堂,1905年创办铁路法文速成学堂,1911年创办吴淞商船学堂。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这一北一南两所学校交相辉映,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校。其中北洋大学堂分别设头等班(相当于大学)、二等班(相当于大学预科),学生除学习语言文字外,主要学习理工知识,如:天算、舆地、格致、制造、汽机、化矿诸学等,这些属于公共必修课。除此之外,头等班又分为:律例、矿务、制造三个专科,以培养专门人才,1897年北洋铁路学堂并入北洋大学堂后,又增加了铁路一科。北洋大学堂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理工科大学。
第二年,即1896年,根据中国实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他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和谋划,提出了更高、更全的办学设想,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他期望把学校办成培养内政、外交、理财三事之才的正规大学。南洋公学的宗旨为"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为主义。"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他看到洋务派开办的各类学堂,培养的学生只能满足洋务运动技术层面的人才需求,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培养具有新式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南洋公学的创办,已经超越了实业的视野,考虑了满足晚清朝廷更广层面、更高层次的人才需求。白毓琨、劭力子、黄炎培、蔡元培、章宗祥等都曾在南洋公学学习过。
到1902年,南洋公学已经成为集师范、学院、中学、小学、政治班、外语班、译书院等的综合性学院。对南洋公学的体制结构、教学设置、课程安排、教育规章、奖惩制度、教员配备以至教员待遇等都有详细规则,其中强调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最突出的地方。南洋公学开办了我国近代第一个师范班,在它之后才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师范学堂,也开了师范教育之先河。南洋公学的创办反映了盛宣怀开教育风气之先的诸多设想,是他作为近代教育成功实践者的有力证明,也使他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奠基者。
二、奠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学制的基础
中国历来科举取士,学堂多为书院式。科举制与封建制相互依存,束缚了多少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扼杀了多少充满朝气的智慧和梦想。然而,当人们固守着"大清乃天下"的陈旧观念时,想要改变传统是何等的困难!盛宣怀在举办学堂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制定新式教育的规章制度和办学规程。早在1887年,他制定的《电报总局学堂汇纂章程》就显现出它与旧式书院的诸多区别。章程对每个学员按知识水平、学习成绩进行严格的分等、分级、升等、升级,并与薪资挂钩,与品德联系。这份章程成为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以来最完整的教育规章。
不少教育学权威人士认为,中国近代学制的真正萌芽起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它分头等和二等两个等级,都是四年,头等学堂从二等学堂中挑选学生。1896年开始创办的南洋公学则比它更完备。公学创办分设四院,即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南洋公学仿造西方的小学、中学、大学和师范学校的形式创办,集四种、三级教育为一体。与北洋大学堂相比,南洋公学有了明显的大、中、小学三级划分,加上师范学校,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故《清史稿》认为,"南洋公学"是中国教育有系统组织之肇端,已寓普通学校和预备教育的意旨于其中。
1898年制定的《南洋公学章程》内容完整,要求严格,涉及办学的方方面面,如办学宗旨、课程设置、考试、毕业、图书、留学、教员人数和待遇等等。成立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就是以《南洋公学章程》作为办学范本。颁布于1902年《壬寅学制》和1904年《癸卯学制》也是以此为参照,可见这份章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没有张之洞《劝学篇》那样完整的、有关教育的鸿篇大论,但通过成功的教育实践,盛宣怀将西方的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中国化,同样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一页光辉。
三、创立了先进的办学思想
1、培养新式人才是富国强兵之根本
盛宣怀认为,中国要走富强之路,"练兵、理财、育人"三端均为救时之要务,但最关键的在于"知人、用人","天下治乱之机,只在用人而已。今以用人、理财并论,其实财政得失也纳在用人之中,如不得人,虽有良法何能造其极。""兴学树人,为先务之急"。"为一代得治人,胜于为百代立治法"。结合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实践,他认为:"实业与人才相表里,非此不足以致富强"。"开矿不难在筹资本,而难在得洋师"。"织局不难在集资,而难在得人"。他把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试问吾家将才如彼否?使才如彼否?理财之才如彼否?"对新式人才有着急切的希望,只有拥有了既懂孔孟礼仪之学,又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新式人才,中国才有可能强大。实业救国,最终归结到教育救国。
2、 培养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它自身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不得浅尝辄止。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急需各类人才,盛宣怀所掌管下的经济部门也急需大量懂得西学的经营管理人才。但是,对揠苗助长的培养方式,盛宣怀坚决反对。比如:1898年继任天津海关道的李少东打算将北洋大学堂60名学英语的学生改学其他语种,他虽然已离开天津,但他知道后,马上写信给王文韶、李少东,重申自己的办学目的和原则,阻止李少东的计划。1903年10月,岑春煊想把在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陈锦涛调回来,盛宣怀也予以阻止。他说,公学难得有人考得博士毕业,眼看陈锦涛来年6月就能拿到学位,如果现在让他回来,岂不是瓜不熟而生摘,多么可惜!所以学校今后一定要立法,留洋学习必须毕业获得文凭,必须杜绝学生急躁之心,免得浅尝辄止。
3、 办学应该从高起点入手
盛宣怀是清末为数不多的既有官阶又能自己操掌企业的人。从1896年起,他的政治地位也不断提升,不仅被任命铁路总办,而且直至太常寺少卿。因此他对中国经济和教育,实业与人才有着更多独到的认识。他的办学设想一半源自发展实业需要,一半出自振兴朝廷需要。他在总结北洋大学堂的办学经验时,发现除了学习技术外,还应该培养学生掌握更高层次的政治法律、商务、外交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要把南洋公学办成培养内政、外交、理财的高级人才的学校,甚至提出要把南洋公学办成培养政治家的学校。可见,他的办学是从高起点、综合性入手的,而且重实务、严格要求,我们有理由认为,交通大学"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办学传统中的"起点高""要求严""重实践"概源于此。
总之,盛宣怀作为南洋公学创始人,不但给交通大学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而且给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夏东元先生作为我校校史研究顾问教授,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写出《盛宣怀年谱长编》,是对学术界的一大贡献,也是对交大的一大贡献,为我们研究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的办学思想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在此,我谨代表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夏先生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向出席今天座谈会的领导、来宾、各界人士、新闻界的朋友,特别是盛宣怀的亲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大家对学校的工作特别是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指导,并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叶 取 源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