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学者笔谈]房静远:科学研究需要时间积累

  [编者按] 继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本月起,我们将推出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n 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病患服务,因此,要从临床找到最切实际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要能够耐住性子、耐住寂寞,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n 两位恩师无论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都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义不容辞地要把这种传统和精神传承下去。

  n 正是在这样的起点上经过长期的建设才有了消化所今日的丰硕果实,可见科研工作的开展必须有前瞻性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科研工作必须有前瞻性思考和长时间积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即研究慢性胃炎癌变及其预防问题,曾以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获得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年,萧树东教授和我领衔的项目《叶酸和丁酸盐在胃癌和大肠癌发生与预防中的作用》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历时15年,该项目较系统地研究并证实了表观遗传修饰在胃癌和大肠癌发生与预防中的作用。该项成果先后发表论文90篇,其中SCI收录全文18篇(包括Lancet Oncol、JBC和Gut),论文被引用312篇次。期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叶酸价廉而副作用少,十分适合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叶酸具有一定的治疗CAG而预防胃癌的作用”已为国内许多医院所采用,并被编入中华医学会颁发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和高教出版社的《内科学》教材中,为国际学者和新闻媒介所重视。

  能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是对上海消化疾病研究所既往工作的肯定。当然,成功绝非一蹴而就的。1984年,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就清醒地判断中国医生在消化学科领域可以也应该有所作为,共同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消化疾病研究所。

  消化系疾病是国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因此,上海消化疾病研究所创建之初就把主要研究方向定为幽门螺杆菌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治,胃肠癌发生机制与早诊早治,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病(特别是非病毒性肝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的研究。上海消化疾病研究所在该领域的科研和临床中都做了许多工作,江绍基院士被誉为我国消化病学的创始人之一、消化内科学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还是《中华消化杂志》的创刊人;萧树东教授则作为我国消化学界著名专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为我国消化学者融入国际主流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仁济消化学科联合瑞金消化内科,于1989年起即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当时的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如今的教育部重点学科);1991年起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专业点;1994年经卫生部评审,被确定为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1996年又再次被评为上海市高教局重点学科。1997年通过“211工程”重点学科立项;1998年被卫生部批准为部属消化内科临床药理基地(后又改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现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此后又成为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并进入上海市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第二期建设;2008年成为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2010年底又以卫生部评审全国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和参评单位第2名的成绩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我认为,正是在这样的起点上经过长期的建设才有了消化所今日的丰硕果实,可见科研工作的开展必须有前瞻性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科学研究越到关键时刻,越要keep住、hold住

  如今“肿瘤”已经代替“心脏病”成为人类疾病的头号杀手,消化系统的癌症在所有的癌症里占据重要的位置,胃癌、大肠癌、肝癌、胰腺癌和食管癌等令人谈之色变。中国在这方面的患者人数最多,我们为什么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正是当初我选择消化内科学并愿意为之付出终生的起因。

  1993年,我考入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先后师从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从那时起,我便主攻胃癌的发生机制和预防研究。其实,两位恩师是从国外学者发现长期低叶酸饮食可引起总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并与动物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进而受到启发,遂萌发将叶酸引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与预防。

  三年后的1996年,我在两位导师悉心指导下完成了《人胃癌DNA甲基化与维生素的变化及维生素对CAG的干预影响》的博士论文,1999年该文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博士毕业生论文奖。文中提到的维生素即指叶酸,而CAG则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英文缩写。在这之后,我没有停止这方面的工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干预,甚至对病人做随访研究。我和课题组其他同事进行了十多年的系列研究,观察了人胃癌发生中体内叶酸的变化及其与DNA甲基化异常的关系。萧树东教授曾探讨了叶酸对化学致癌剂诱发的犬胃癌发生过程的干预作用,我们团队研究了叶酸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过程,分析了叶酸防治胃癌的可行性。并将该成果推广应用到全国很多大型医院。

  近十年,我们又结合实际开展了对大肠癌的发生与预防的研究。众所周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国人中患大肠癌者日渐增多。因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浸润和转移等过程皆与多种基因的调控失常和信号通路的传导异常相关联,所以有关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和放置的分子靶点假说愈来愈多,这理应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我们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两方面,其一是通过收集大肠癌患者手术标本,并行体外药物干预和RNA干扰癌细胞系与体内处理裸鼠移植瘤,厘清参与消化道肿瘤发生与发展的信号通路与表观遗传修饰的关系,并探讨其抑制剂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与分子机制,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其二是研究大肠癌生物活性食物成分药物的预防。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虽早期发现腺瘤行内镜下摘除可部分预防其发生,但限于医疗条件和患者依从性等问题,该方法难以普及应用。而国外学者提出的阿司匹林和西乐葆的化学预防又有一定副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叶酸和纤维素等生物活性食物成份有助于预防大肠癌,但是否可联合应用及其机制尚未阐明。因此,下一步工作将是研究联合内镜下摘除腺瘤的、应用生物活性食物成分药物的时机和剂量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探讨其预防大肠癌的可行性。

  目前的研究工作正在顺利开展,但临床研究中也确实遇到诸多困难。不过我认为科学研究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越是关键时刻,研究人员越要能够keep住、hold住。

  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病患服务,因此要从临床找到最切实际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要能够耐住性子、耐住寂寞,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们正是用自己的实际工作阐述着这样一个理念。

  挑选学生最看重的是人品

  所有工作都离不开团队的同心协力。我既然是消化研究所所长,就有责任凝聚团队力量,把消化所的发展搞好,使团队里每个人有归属感,做出成绩。我的两位恩师——江绍基和萧树东,无论是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都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也义不容辞地要把这种传统和精神传承下去。

  在进行科研攻关时我们的团队是一个整体,但在整个研究方向中,团队里每个成员又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要有自己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平台。比如在消化所三大主攻方向——幽门螺杆菌研究、消化道肿瘤研究和慢性肝病研究的大领域内,我会与团队成员反复讨论,确定每个人在其中的亚专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研究课题的重复,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团队成员更大的积极性,从而使研究更加深入。这样团队的研究力量既能拧成一股绳,又各有各的主攻方向。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注意给团队成员和学生们创造机会。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

  在消化研究所这个团队里,我们强调每位科研人员都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不进步就会拉在后面,甚至进步得慢也会拉下。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所里的每个成员都有着强烈的紧迫感,但是科研的底限必须坚守,那就是绝不能为了发表论文而随意改动实验数据,任何学术造假都是不被允许的,而且是要坚决抵制的。我们提倡的是脚踏实地的搞研究,不要被外界的纷繁所干扰,向着既定的目标坚定地前行。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们也强调意志品质和科研能力并重。我选研究生有两个条件:一是为人正派,二是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其中我更看重人品。科研能力不仅表现在思维和操作能力上,而且表现在逆境中坚持目标、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上,所以,人品和科研能力是分不开的。我在所里每2周都召集学生们开一次会,就他们的实验记录进行讨论,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即使出差,甚至在国外,我也会发E-mail询问实验细节,请所里其他老师指导他们。

  我们与国际同行在同一平台上竞争

  既是科研人员,又是临床医生,每周两个半天的专家门诊,两个半天内镜检查和一次查房,我的日常工作安排非常紧凑;同时作为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长,我还承担着谋划学科发展的责任,因此,时刻不敢忘记上面提到的消化所的三大主攻方向。

  在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方面,消化所有着特有的优势,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行了为期5年的中国-荷兰Hp合作研究,比较和探索中国的Hp病理机制和治疗特点,发表相关论文近10篇,并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成果。这虽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但我们认为目前的成果仅仅在治疗上,因此Hp致病机制、药物治疗方案优化和Hp耐药机制及Hp疫苗等领域的研究仍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消化道肿瘤方面的研究正是我的课题组专攻的领域,今后仍将继续探索下去。而慢性肝病方面的研究,也是消化所较早开展的领域之一,今后的工作一方面是进行肝纤维化发病机制、肝纤维化非创伤性检测指标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药物筛选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方面的治疗研究,另一方面是对非病毒性肝病(如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以及诊治方面继续进行研究,为提出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疗标准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曾民德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仁济消化科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第三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可喜的是,除了保持传统的优势,消化所通过近年来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不断结合医学科学的进步,现在又有了三个新的增长点,一是内镜下开展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二是炎性肠病(IBD)的研究,即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与癌变的关系;三是胃肠动力方面的研究。

  三大主攻方向、三个新的增长点,每一个都有相应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上海消化疾病研究所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在科研基金、研究基地、临床基地等多项条件的配合下,我们对学科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依靠上级领导的支持,在我国消化病学科发展中,尽力做好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的工作,在学校冲击世界一流的进程中贡献一份力量。

  学者小传

  房静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房静远教授1996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此后赴美国NIH/NCI和University of Michigan 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客座研究近四年。他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11工程重点学科内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常委兼学术秘书和肿瘤组组长,上海市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和《胃肠病学》常务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和《中华胰腺病杂志》等十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

  他所在的课题组主攻方向为胃肠癌发生和预防中表观遗传学与信号通路的研究。曾承担国家973项目(PI)、863重大专项子课题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青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供稿单位:医学院)

 

房静远 整理:杨静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