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上海交大交响乐团和民乐团赴欧洲交流演出
2013年4月29日至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民乐团一行67人远赴欧洲开展交流演出,这是校艺术团的第九次访欧交流活动。艺术团受到了德国波恩大学、海德堡孔子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瑞典隆德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热情接待,并在当地开展了多场音乐会和交流演出活动。所在地大学师生、华人华侨、社区居民近3000人分享了艺术图精心准备的音乐盛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广泛的好评。本次欧洲行之前,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多次关心筹备情况;访问期间,乐团还得到了同在欧洲访问交流的副校长徐飞、原副校长盛焕烨、原副校长郑成良等领导的关心,他们观看了部分演出并勉励同学们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者。隆德大学副校长Sven Stromqvist、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楠等出席了演出活动。人文学院副院长唐一中带队出访。
中西合璧,传播中华文化
交响乐团、民乐团的为本次出访编排了多首新曲目,除传统民乐、交响经典作品外,还独具匠心地将民乐中的琵琶与交响结合,演绎了一场充满东方神韵的交响音乐会,令在场的观众们惊叹不已。演出不仅展现了交大学子良好的音乐素养和精神风貌,也传递着广大中国青年珍视友谊、热爱和平的心声。
《狂欢节序曲》(德沃夏克)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音乐气氛热烈,情调明朗,充满生机,热烈欢快的旋律,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随着主题的发展变化,音乐犹如炙热的生命之火逐渐蔓延,当曲终音落时,人们还沉浸在狂欢的筵席中,久久不散。《为琵琶与管弦乐队所创作的台湾民歌组曲》作为音乐会的中心内容是本次演出的亮点,得到了一致好评。演出的《田园风光》、《武侠小说》、《言情文学》等篇章在作曲上饱含浓浓的东方文化气息。而琵琶和交响的混搭,更是东西方音乐间交汇碰撞出的灿烂火花。当极富穿透力的琵琶音响起,穿越千年时间和万里空间而来的音符顿时扣住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弦,而后浑厚的交响辉映出的画面更是立体而生动。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深深折服了观众,现场掌声经久不息。《热巴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两首曲子用交响演绎出民族特色;《小火车托卡塔》在交响中融入人声合唱,绘声绘色地表现力了火车的行进过程,极具趣味性和感染力。
本次演出中,民乐除参演交响乐章外,还为观众们带去了《苏堤漫步》、《彩云追月》、《赛马》、《阿细跳月》等传统民谣。悠扬的琴声时而将观众带入江南水乡的柔美,时而带入浩瀚夜空的深邃,时而带入莽莽草原的辽阔,时而带入彝族风光的迤逦。一幅中国画卷徐徐展开,让观众们如痴如醉。
交流文化,共话青春梦想
本次出访,乐团与波恩大学交响乐团、隆德大学交响乐团、哥本哈根交响乐团、海德堡孔子学院还分别展开了交流活动。波恩大学交响乐团和隆德大学交响乐团都于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期间来访我校,而我校交响乐团和合唱团与隆德大学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更曾有过四次交流活动。此次出访过程中,文化的交流自然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双方乐手不仅同台合作了多首曲目,更通过交流增进了彼此间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欧洲大学的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等,也向他们讲述中国的校园文化、传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部分同学这样回顾这次演出经历——
【崔滢】作为一名老团员,我有过一些出国演出的经历,但这次的欧洲之行却不同以往,不仅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与交响乐团合作,更重要的是,这是我最后一次代表学校乐团出国演出。从2007年进入乐团开始,乐团的点点滴滴已经渗入到我的生活。排练、演出、比赛,每一次经历都是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这次作为独奏,我十分紧张。我代表的不只是我自己,我代表的是交大的荣誉。终于演出圆满完成,我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成长。不仅我的演奏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我也更勇于面对压力、处理压力。
【李天霓】这已经是第三次随团出国演出了,大场面与小场面,始终不变的、可以感受到的是那种交流过程中的热情、专注,以及随之而来外国友人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浓厚的兴趣和充分的尊重。期间,与当地交响乐团的乐手互相“尝鲜”截然不同的乐器种类,令人印象深刻。时间虽短,但每一次经历,无不在技术本身以及对音乐、对文化的领悟上增益良多。
【陈贝灵】“Sjtu orchestra”这个代表我们身份的贴纸伴随着我们穿越了中欧多国的大城小镇。于我而言,这个简单的logo更是荣誉的象征。一路上,我们一起经历过困难,也分享过快乐。我们每天安排值日生有条不紊开展日常工作让外国导游也惊叹;我们在就餐地开展光盘行动,文明用餐;我们在音乐厅为观众献上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准音乐盛宴,这些都能让人看到了中国青年的能力和涵养。
此行,乐团成员还参观了马克思故居、贝多芬故居、奔驰博物馆等,在演出之余同学们也感受着欧洲的文化气息,汲取文化艺术的创作灵感。
马克思故居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