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世博特稿]胡伟:上海要做城市管理的典范
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地落下了帷幕,本次世博会的举办为上海新一轮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其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上海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使其能更好地促进上海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世博会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答卷。
近日,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胡伟在接受《时代》栏目专访时为我们仔细解读了世博会为上海城市管理带来的启发以及后世博时代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
世博会彰显上海举办大型活动的能力
历经184天精彩华美展示,上海世博会美轮美奂的景色在10月31日晚间最终定格。这个全球盛会对中国的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产生持久且深远的影响,也着实考验了上海举办大型国际展会和活动的能力。
胡伟教授指出,对于任何城市来说,一般的日常管理都不会太过困难,真正能够体现城市管理能力的就是在遇到大规模展会的时候。本届世博会就刷新了历年世博会的多项纪录:246个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超过7300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累积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贵宾101批、世博期间,园区内进行了各种演出22900多场、以及主办了一场高峰论坛一场主题论坛一场53场公众论坛、新闻中心共接待了18.6万人次的中外记者。巨大的人流总量及演出场次,对一个城市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上海非常平稳、非常有效的应对了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展会活动,市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受到世博会太大的影响。“这种城市管理水平是可圈可点的。”他同时指出,上海市政府的城市管理不仅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还体现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想法和新的制度创新。
单日最大客流103.28万人的顺利应对是个缩影,整个184天世博期间,上海克服了梅雨、持续高温、台风、潮讯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经受住平均每天39.7万人次的客流考验。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受到了空前的考验,最后交出了漂亮的答卷。胡伟教授谈道,这是因为在世博召开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已经在做关于世博的各种应急预案。考虑各种紧急情况,比如大规模的客流如何来疏散,通过什么机制来疏导。他另外例举了一个信息应用方面的例子:如客流很多时,园区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游客甚至通过手机也可以接收到,哪个门人多、哪个门人少,“信息非常细致。”
胡伟教授认为,世博会期间,在现代社会中,应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次世博会从安全、服务、疏散客流到进行医疗机制的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到位。这种应急管理,不仅仅贯穿在我们世博期间,而且要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当中。“世博之后,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把上海这个超大规模的城市,以世博会典范,把各个方面的应急管理都做好。”
世博会提升城市绿色管理能力
上海世博会从设计之初就处处体现绿色的理念:园区的许多场馆例如主题馆,其外墙装置的是太阳能光辐一体化,用的都是环保材料;承担园区交通任务的公交车用的是绿色新能源;园区内的夜景照明用灯都采用了LED光源,整个夏天的用电量比原先减少了一半。
胡伟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呈现给世界的绿色科技盛宴既不是点缀,更非作秀,它们在世博会上的成功亮相将推动其产业化,使其更快的走向市民生活。同时也把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绿色理念,植入了每一位游客的内心深处。他特别提出了GREEN MANAGEMENT一词,即绿色管理。“过去谈到绿色经济,企业如何降低能耗,如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的绿色管理,就是将绿色的理念逐步渗透到政府的管理当中。”整个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后期的运营都体现出绿色管理的理念。这种理念,在未来的城市管理当中,也可以进一步的推广贯彻。
“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和谐社会,如果政府管理上没有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政府自己没有绿色环保的概念,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就很难走上绿色环保的道路。”胡伟教授认为国内现在资源浪费情况依旧严重,所以尤其要提倡一种绿色管理。首先应从政府内部管理入手,从细节做起,“节约纸张、节约办公用品,节约行政开支。”而对于外部管理来说,要通过政策制度,在整个社会中,倡导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世博会提升城市规划管理能力
作为本届世博会的首创,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丰富了世博会的举办模式,还有望在以后的世博会上得到延续。城市最佳实践区集中筛选出了全球80个城市案例,充分展示了世界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具体实践,促进了城市间的交流与发展,并直接促成了一些合作项目,例如上海和马德里达成了廉租房合作计划。
胡教授指出,世博会出色的规划管理,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不少领导干部进了世博园区都是直奔城市最佳实践区去的,学习那里面体现出的城市规划管理理念。未来的城市规划该往何处去?未来城市将呈现何种面孔?一批批的城市管理这和规划者看着、听着、讨论着。他认为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规划管理很重要。世界上楼房建筑的平均寿命在50年以上,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却只有20年。马路的频繁翻修、重建,类似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世博会给我们提供政府管理的示范效应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示范效应就是如何把一个城市的规划做好。”
而在2000年至2001年,苏州河两岸进行规划及落实时,韩正市长对有关规划部门提出批评。这并非是起初的规划方案做的不好,而是后来一再修改,规划方案最终向资本的力量妥协。胡伟教授认为,规划不仅仅包含前期制定的方案,同时也包括后期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的过程。如果按照世博会规划以及实践的要求,整个城市的管理规划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果把管理规划做好了,上海将真正成为一个更加有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世博会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正视问题,不埋怨、不急躁、不掩饰,这是此次世博会城市管理这在诸多公共服务面前摆出的积极姿态,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下,上海在各种细节上不断地完善着参观者服务。
胡伟教授认为,世博中的人性化安排及其服务理念让所有的游客印象深刻,并且这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有重要的实质性推进作用。世博服务让我们感受到政府服务就在身边,同样,在世博外也有例如排队这种现象。而世博结束之后,人们就会拿世博会中的要求来要求政府的日常管理体制,这对政府是另一个考验。因此,他提出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时,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把人类政治文明中最优秀的东西学过来。然后在后世博时代将其日常化、制度化,使世博产生的政府管理效应,在后世博时代持续下去。
世博之后,上海如何在城市长效管理上如何延续世博品质,是一个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9与15日,在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情况报告后,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直面9个政府部门,就如何放大世博后续效应展开主题询问。这种市人大监督政府工作的新形式,无论在上海还是全国范围内都是首次展开。“这种专题咨询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胡伟教授说道,人大过去的询问是个别的个人行为,而这次有组织有针对性的问询,则把人大作为权利机关的作用、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无私奉献、热情服务,由79945名世博志愿者所体现的城市志愿者精神是本次世博会的另一大亮点。同样,这种社会公共力量的引入是城市管理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在胡伟教授看来,世博期间大量的志愿者,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从前的社会资源,不是自己积极发挥,而是政府包办,社会的自主性不够。而在本次世博会发挥了志愿者组织的作用。这不仅释放了社会力量,为城市管理服务。同时,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也提升了个人人身修养。胡伟教授寄语后世博时代,能够更好地把志愿者组织、非盈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采访的最后,胡伟教授表示,世博中,体现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要在后世博时代将其发扬光大,才是最重大的意义。上海要借世博之机成为中国城市管理的典范。
胡伟教授就上述话题接受上海电视台《时代》栏目专访视频:
http://www.smgbb.cn/2010/tv/live.html?210-128910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