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科技日报]回眸上海交大校区、紫竹园区、闵行城区“三区联动”

  校区、城区、园区三区联动,汇聚了城市创新血脉。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布局、社会功能拓展有机融合,闵行区每年1亿的资金助推更是催生出了“三区联动”之花,使之专利申请数、百强科技民企数连年位居上海市第一

  紫竹变成“聚宝盆”

   国内“重量级”柴油机生产厂家———广西玉柴集团想建发动机研发中心,建在哪儿?一开始,玉柴相中了另一个城市。经上海交大盛情相邀,玉柴董事长来上海考察了2次后拍板:研发中心就建在紫竹科学园区,与交大签约共建,投资2亿元。

  4年前,紫竹科学园区还只是A4公路旁一块占地13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今,这里已成为金灿灿的“聚宝盆”:7000亩的大学园区已有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陆续“移师”。微软、英特尔、欧姆龙等跨国企业纷纷在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他们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早取得大学科学研究成果,能否招收一流的高素质人才。借助高校丰富的人才、科研和信息资源,校区、园区和社区所蕴涵的创新能量被市场化模式彻底“激活”。

  在闵行建紫竹科学园区,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棋局”中的重要一步。紫竹园区建设到今天,积累了一定品牌形象,聚集了一定人气优势。在园区内,交大正在构筑城市自主创新“金字塔”的“塔尖”:“振动冲击噪声”、“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迁移或选址紫竹;“纳米科学及应用”等国家级研究中心也落户紫竹。

  交大科学与发展研究院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学校应更好地发挥在“三区联动”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推动“校区、园区、社区”尽快形成“互融、互动、互补”格局,把紫竹科学园区建设成为具有“高水平基地集聚、高层次人才汇聚、高技术创业齐聚”鲜明特点的自主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在上海市和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顶天”先“立地”

  学校的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顶天”是要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立地”是要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使高校科研成果在国家和区域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中发挥重大作用。交大近年来每年10余亿元科研经费中,一半以上来自和企业及地方的横向科技合作经费。

  交大全面参与“航天闵行”的规划与建设。通过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航天技术产业化、航天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切实推动闵行做强做大航空航天科技战略。2006年1月,交大成立了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通过战略专家委员会这一渠道,把国内著名的23位专家(其中有18位院士)凝聚在空天院的平台上。经教育部批准、高校唯一的航空航天技术创新基地———教育部空天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项目总投资1.88亿元,国家发改委投资5000万元)已在紫竹园区内开工。

  交大先后和学校所在地的闵行、徐汇区政府签署了联合发展协议,建立“利益趋同和共享”机制,实现了和地方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发展。成立了区校合作领导小组,建立区校合作办公室,共同加强顶层规划和设计工作;加强校区城区建设规划对接,地方政府注重为学校闵行校区周边搞好配套工程,包括兴建住宅、开通专门公共汽车等,极大地方便了新校区的师生。

  在如何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区校合作资金”也做了一些尝试。资金资助了由交大风冷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闵行艺闵泵业有限公司承担的《不锈钢焊接离心水泵》课题,资助学校的科研成果在企业进行中试研制,完成的试验样机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明显降低了成本,现已投入规模生产,从而使实验室阶段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实现了产业化。

  打破三区“围墙” 汇聚一湖“活水”

  在硅谷,许多公司曾因几十年前免费使用过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而满怀感激之情,如今这些公司反过来资助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计划。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英国的剑桥工业园等,它们的崛起,无一不是依靠大学强大的技术、智力、人才、信息和文化支撑。大学应该成为科学园区的灵魂和核心。

  以研究型大学定位的上海交大,学科门类齐全,尤其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一大批强势学科和新兴学科,更应该用明日的眼光,打造今天的世界,在“三区联动”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让人才、技术、信息在园区汇聚成“一湖活水”。

  交大正在打破封闭式的象牙塔培养模式,把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直接融入到园区产业研发体系中。一大批和企业建立的联合实验室是学生直接参与科技前沿课题的重要基地,学生可以方便地在园区企业实习、就业。根据“校企共建协议”,园区内还建立了大学专家、教授到研发基地兼职的柔性流动机制,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这为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也使得交大的人才培养“对接”现实需求,与园区内产业的战略发展相协调。

  同样,企业不仅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高校科研资源,将实验室“挪”入校区,共享研发成果,更可以向高校“下订单”培养所需人才。交大的一些创新基地,包括图书馆等场所和设施,也正尝试向园区企业开放。交大的一些专业课程或实务课程,也将通过闭路电视和网络传送到园区高技术企业,保证企业员工在不离开企业情况下获得教育和培训。

  闵行区为打破“围墙”也下了大力,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采取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共建创业基地、开放实验室、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与区内企业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紫竹科学园区由闵行区政府、上海紫江集团、上海交大等多家股东共同出资建设。“政府+高校+民企”三方资金结盟,成为校区、城区、园区“三区联动”的重要基础。

  上海交大校区、紫竹园区、闵行城区“三区联动”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一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提供资源的新型科学园区,正在申城南面崛起,在可以期待的未来,将让紫竹的一湖“活水”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为一片绝美的风景。

《科技日报》2006.1.6

通讯员郑茂、李俊 本报记者王春
0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