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学者笔谈]朱道立: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与中国管理界的社会责任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管理科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它和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及科学以及实践构成一条科学研究链。

  ■ 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学使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法揭示经济的基本规律,而管理科学则强调反映实际的数据和模型,以及能指导实践的决策分析。

  ■ 面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管理科学家的历史使命是努力探索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复杂变化的规律,提供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 社会和组织的资本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和组织的管理。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

  管理科学是综合运用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及工程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管理活动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但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理论体系是从十八世纪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开始的。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工厂取代了小作坊。雇佣工人增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然而,落后的管理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利用技术进步和管理来提高生产率,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应运而生。泰勒为提高生产率提供了一种管理思想和解决方法。泰勒强调环节的过程控制,要点是精细化、标准化和数量化。工业革命推动了电话的发明,改变了人的通讯方式。1909年丹麦工程师A.K.Erlang在电话系统发现了排队论基本思路,从而诞生了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排队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OR)的产生。1935年英国装备了雷达,以对德国战机的空袭。1940年,由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军人组成了“运筹小组”,即著名的Blackeft马戏团。其任务是研究利用雷达定位敌机,以对付敌机夜间空袭。利用OR解决的重要军事问题还有保护商船舰队编组,对付德国潜艇和敌机攻击的躲避策略,反潜深水炸弹合理爆炸深度控制等。在二战中产生的OR理论有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网络与图论,非线性规划,控制论,仿真等。

  二次大战后,面临各国主要问题是恢复经济。西方国家出现大规模国有化趋势,特别是公共部门,如煤炭、钢铁、电力、供水、交通和电讯等。OR技术被用来政府决策、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逐渐演变为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1947年美国G.B.Dantgig提出了求解线性规划的单纯形算法,1958年R.Dofman,P.Samuelson和R.Solow发表了“Linear Programming and Economic Analysis”一书, Samulson于1970年因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1975年,苏联学者L.V.Kantorovich由于最佳资源利用的经济计算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57年至1958年由于重大工程管理需求产生了项目管理理论,包括PERT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和CPM方法(Critical Path Method)。在1961年,A.Feigenballm发表了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Control)。

  7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石油危机使企业更重视成本,提高质量,节约资源和增强竞争力。企业管理的强大需求导致了A.Charles和W.W.Cooper在1978年提出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和T.L.Saaty在1980年发明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国经济、社会近几十年发生了极大的变革。1978年钱学森等人在“文汇报”上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开辟了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道路。80年代由于交通和能源的高速发展,引起大系统优化和控制理论发展,而计算机的出现为管理科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90年代开始,管理科学步入全球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一系列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纷纷涌现。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收益管理、交通科学、变分不等式与均衡、二层决策、多目标多决策者系统、电子商务、智能商务与决策、数据挖掘、复杂系统理论等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广发的应用。

  管理科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它和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及科学以及实践构成一条科学研究链。其中,实践是研究的源泉和立脚点。基础科学(包括经济学、数学、行为科学)为管理科学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而工程技术科学提供了工具和实践手段。管理科学则为经济、社会和工程提供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

  工程技术的巨大突破往往引发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例如由煤为动力的瓦特蒸汽机引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以石油为动力的内燃机导致了以大规模生产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泰勒制、精益生产、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等管理科学新理论。而网络新能源将为人类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并引起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产生。

  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学使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法揭示经济的基本规律,而管理科学则强调反映实际的数据和模型,以及能指导实践的决策分析。诺贝尔经济奖往往授予那些对经济、社会变革有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他们的获奖也往往引起管理科学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以指导实践。例如Paul A.Samuelson和L.V.Kantorovich的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Herbert A. Simon的决策理论,George Joseph Stigler的帕累托最优,JohnF Nash的非合作博弈均衡,William Vickrey和James A. Mirrlees的委托代理激励理论,Robert C. Merton和 Myron S. Scholes的期权定价以及Daniel L. McFadden的离散选择方法都对管理科学界起了着重大的影响。

  当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自然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人类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的必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各国政府和学者纷纷努力探索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和演变规律;危机后经济重新布局和调整策略,有关规制的重新设计,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策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面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管理科学家的历史使命是努力探索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复杂变化的规律,提供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来,《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刊登了很多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的管理科学论文。例如2012年《Science》登载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Nature》发表的关于移动和迁移模型的论文;近年来在《Science》发表关于食品安全,生物质能源物流、世界贸易网络,银行网络,电力和生态服务网络等多篇论文。

  通过近年来大量管理科学论文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当今管理科学研究呈现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往往带有时代的新特征,例如网络外部性、整合性、时空性、协同性、流动性、可识别和透明性等。

  更加强调复杂多变环境下的管理创新和风险管理。

   更为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协调和交互影响的可持续发展管理。

   更加重视系统的相关者和参与者的行为和合作运营。

   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包括信息、组织和物体网络),基于先进IT技术和大数据的管理决策成为当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国管理科学界的社会责任

  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变革年代。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8万亿,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而我们人均GDP却较低,说明我国生产率亟待提高。中国是世界物流大国,但是物流总费用却占了GDP的17.8%,物流性能指数世界排名30,说明我国物流成本高,效率较低。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同时,环境污染以及各种社会矛盾显化。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诺贝尔奖获得者Joseph Stigliz说:“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之外,另一种资本就是社会和组织资本,变革的速度和模式取决于资本的形成,国力的增长也取决于这种社会和组织资本”。社会和组织的资本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和组织的管理。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的关键时刻。面对复杂变化困难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进行科学顶层设计,路径实施和解决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最重要的管理问题。典型的问题有: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环境下,如何提升我国资源配置能力,提升我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如何培养中国本土化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制设计和实施(如新能源发电、生物质柴油销售);节能减排规制的设计和实施(例如碳贸易,废弃电器回收处理基金管理),交通堵塞解决方案和公路收费等。

  以上这些重大管理问题往往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多种目标和巨大数量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个人和组织)。他们有各自的目标和行为,其决策和行动互相交叉,互为影响。面临的外部环境往往是动态和随机变化的,经常以信息、组织和物体的网络环境的形式呈现并交互影响。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往往是规模巨大,描述困难,关系复杂的。面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中国管理科学界应负的社会责任是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实践,努力发现规律、解释现象并指导实践,为完成转交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管理科学界的现状和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管理学和管理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恢复办学,迄今已走过了突飞猛进的20年,通过学习借鉴、模仿的过程,中国管理学和管理教育已经基本成熟。近年来,中国管理科学界学术研究日益规范,在国际上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日益增多。但是原创性成果较少,研究和实践的脱节现象严重。中国管理科学界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发言权和影响很小,远远比不上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系统工程年代,并陷于管理科学研究的需求不足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的尴尬局面。

  作为一个中国管理科学工作者,我见证了中国管理学的30年发展历史,深感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推动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及中国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特向中国管理学界提出如下建议:

    提倡科学精神,讲究科学方法;反对急功近利和学术失范;

    提倡面向实践,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和服务实践,反对闭门造车和单为发表论文作研究;

  提倡重视原创性理论研究和具有重大价值的应用研究;

  逐步构建合理、科学的学科和优秀人才评价体系,针对多层次、多类型的人员构建合理的考核体系;

  主动和努力寻找管理科学创新需求和科学问题。鼓励建立政企学协同创新平台,促进MBA、EMBA、EDP项目和科学研究的互动与结合;

  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攻克重大科学问题与管理问题;鼓励建立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以及国内外合作研究平台。

    学者小传

  朱道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物流研究院院长。1979年留法,1983年在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院获博士学位。1984年至1989年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副教授,决策科学系副主任。1990至1997年加拿大Montreal大学访问教授、交通运输研究所研究员,1997至2010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上海物流研究院院长,并任管理科学系主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运筹学科负责人。2003至2009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评委。现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关学会常务理事。

  主持承担了10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管理决策、交通与物流领域发表SCI/SSCI论文60余篇。理论研究成果被广泛用于北美、欧洲和中国交通管理,并被国外开发成软件DistOpt用于电力调度和配送;应用研究成果有可视化油品调度配送、复杂运输配送,“融通仓”物流金融和安全物流,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 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06年获得中国首届“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一等奖,“中国有突出贡献物流专家”奖,2008年获得中国物流改革开放30年杰出贡献奖。

  目前研究方向包括: 复杂决策理论及应用、现代物流管理(安全物流、能源物流、物流金融、城市物流、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系统)。

朱道立
卢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