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交大海龙号ROV参加中国大洋26航次科考

  2012年4月28日,中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海南三亚凤凰岛码头起航,执行中国大洋第26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上海交大船建学院副院长周岱和水下工程研究所的有关教师参加了由国家海洋局和大洋协会主办的起航仪式。

  据介绍,中国大洋第26航次大洋科考计划时间370天,航程约4.1万海里,分为9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和大西洋,期间将停靠塞浦路斯的利马索尔、巴西的福塔莱萨和里约热内卢、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南非的开普敦及毛里求斯的路易港,本航次主要目标以国际海域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和生物环境综合调查为主,兼顾相关海区的生物、环境和基础科学调查。航次计划使用、试用和实验一系列高新技术设备,其中包括由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水下工程研究所自行研发的3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龙号”等。

“大洋一号” 科学考察船起航仪式

  “海龙号”3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ROV)由水下工程研究所朱继懋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负责研制,凝结了水下所老中青三代人十多年心血的大型深海作业系统。2009年10月,大洋21航次中使用“海龙号”ROV,在东太平洋首次由我国自主发现了巨大的热液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取了7kg 的黑烟囱喷口样品,获取了大量海底热液区的宝贵资料和数据。2011年2月,大洋22航次调查中使用“海龙号”ROV在南大西洋洋中脊区域完成了多站作业任务,对硫化物区域进行了全程观测和录像,拍摄大量极有价值的照片和录像资料,并取得了大量的地质和生物样品。

海龙号ROV

  “黑烟囱”热液是富含各种稀有金属的硫化物,是各国都很关注的矿产资源。而在烟囱附近生活的微生物几乎代表了生命的极限,意味着那里存在着与陆地上的生物世界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对这些深海生物的研究,有助于人类探索自身的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此次大洋26航次科考计划分别在第2、3、6、7共4个航段中使用海龙号ROV,将围绕热液烟囱搜寻、硫化物区域精细调查、深海观测与取样等开展具体的调查工作。ROV在大洋调查任务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不可替代的作业工具。与此同时,以ROV为搭载平台的各种深海取样工具也将随之在大洋科考中发挥作用。

ROV作业场景监控

后甲板作业

  参加此次科考任务的有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下工程研究所葛彤教授带领的ROV团队,以及肖湘教授带领的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微生物科研团队。

 

船建学院
郑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