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学者笔谈]刘增路:法国大学校精英教育之思考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精英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中坚,怎样选拔和培养精英人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是教育工作者特别需要思考的问题。

  ■ 法国大学和大学校两套体系并行在法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保持高质量的精英教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 法国大学校的特点之一是实行严格的选拔淘汰制。

  ■ 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依托巴黎高科高水平师资,采用巴黎高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中坚,怎样选拔和培养精英人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是教育工作者特别需要思考的问题。在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的时候,大学似乎就是精英培养的代名词,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毕业生大都成为相关领域的精英人才。现在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精英人才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像上海交大这样的国内顶级大学无疑依然是精英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内涵的改变需要特别关注。主要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具有很大借鉴价值。怎样做到普及和精英培养并重,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内涵方面进行改革,才能肩负起精英人才培养的重任,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战略。

  法国的精英教育体系

  法国作为世界强国,在原子能、高速铁路、航空航天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葡萄酒、化妆品、奢侈品等传统产业领域独具特色引领潮流,与法国的教育体系密切相关,值得思考。

  法国是实行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880年代,律师出身、数次交替出任法国教育部长和总理职务的朱尔·费里,创立了现代公立学校。他要求所有15岁以下儿童必须入学,他还确立了法国公立教育免费和世俗的原则。

  法国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摇篮,法国索邦大学暨巴黎大学创立于9世纪,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学”称号,罗伯尔·德·索邦于1253 年把它创办成为一所著名的综合大学,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并称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又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欧洲各主要大学的建立模式均受此二校影响,11~17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奠定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到了18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旧大学日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于是,一批高等专门学校便应运而生。179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实行教育改革,为克服传统大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加强了大学校的建设,培养应用型精英人才。经过拿破仑时期的改革和发展后,在与大学并存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大学校取得了培养各界精英人才的相对优势地位,处于法国高等教育象牙塔的顶端。后虽经多次改朝换代,但大学校教育体制作为法国高等教育体制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成功典范。

  法国大学和大学校两套体系并行在法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保持高质量的精英教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法国大学校历经200多年的变革演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与一般综合性大学相比较,提供的是高水准、专业化的精英教育,在法国已成为精英教育的代名词。法国大学校在校生约占法国高校在校生的5%。大学校普遍拥有较高的声望,培养了法国大部分科学家和政治、金融及企业的领袖,60%以上的大公司高管出自大学校。已培养出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和诺斯潘等杰出的国家领导人和埃菲尔、可与美国汽车大王福特相抗衡的工业家和设计师雪铁龙等杰出的工业界领袖。

  法国大学校体系是主流架构大学之外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法国官方认可的“通过竞考录取学生并实施高水平培训的高等教育机构”,用来区别于综合大学。通常专注于某个单独的学科领域,例如工程或商业,规模适度,小班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通常精心选择入学的学生。法国大学校的特点之一是实行严格的选拔淘汰制。

  大学校与大学校预科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年预科学习后进入大学校进行3年的专业学习。进入大学校预科班和大学校的学生均有严格选拔。法国高中毕业班中,每年有80%左右的学生通过高中毕业会考,进人高等教育,即大学校预科班、大学或职业技术学校等。这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而是根据学生高中三年每学期的考试成绩,在学生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之前进行预录取,一旦学生的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合格,即发出录取通知书。这种招生模式虽然使学生免于中国式的高考之苦,但却要求学生在整个高中三年都不可懈怠。尤其是想进大学校预科班的高中生,更是要年年考试成绩优异而毕业会考又获得较高分数,才能得偿所愿。预科班一般设在高中,学制2年,分为理工、经济与商业及文学3个专业。只有最优秀的10%的高中毕业生才有可能进入预科班学习,一些大学校预科班,还有面试程序。

  预科学校学生的首要目的就是报考大学校,因而教学内容与大学校入学考试的内容等要求相吻合。由于这些大学校的规模小,采用精英教育模式,招生量较小。只有具有牢固的普通文化素质、批判精神、准确的判断能力、分析归纳与论证能力、良好的学习方法,又能承受高强度和高难度学习压力的学生才有可能成功。

  大学校一般分理工科、商科和文科招收预科班毕业生,也有少数综合较强的学校同时招收2个甚至3个专业的学生。大学校入学考试大多采取数所知名度接近、学科设置相仿或者有合作关系的学校举行联考。法国教育部以意见书的形式对如何组织考试作了详细规定:考试分笔试和口试,笔试又分为初试和复试。经过多次筛选只有50%的学生才能最终进入大学校就读。这种在招生规模上的严格限制很好地保障了大学校的生源质量。

  大学校精英教育主要分为三类:工程师学院、商学院、行政学院,涵盖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每个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如工程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专门为国家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才。商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中最高级的管理人员,使学生熟练掌握一整套高水平的管理技术,具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素质与良好的行为方式。行政管理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级公务员。

  大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普遍采取多面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基础理论学科、应用技术学科、非技术学科和实践性能力在内的多方面综合教育和培养。如法国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技知识,而且要具有敏捷的推理能力,还必须懂得有关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社会、环境、工业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工程师大学校学业合格后,由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统一授予文凭,具有很高的社会认同度。

  企业参与办学是法国大学校的传统,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参与制定培养计划、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实践性教学等,大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会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授课教师相当一部分是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干部与企业工程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且学校与产业界人员相互到对方兼职,共同受益,共同发展;学生在大学校所进行的研究课题也都来自于产业界,较早地接触将来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大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各种高级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目的明确、循序渐进的实习。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习活动,可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前期保障。

  法国精英教育具有很多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严格的选拔优质生源,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界全面对接的人才培养过程和注重实习培养环节等使大学校的文凭含金量很高,特别在就业领域要比大学的职业硕士文凭受欢迎,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与产业界全面对接的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很受企业领导阶层的青睐,在法国,精英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很容易找到高薪、高职位的工作,就业率接近100%。

  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功

  欧洲由于历史及文化的原因,教育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随着国际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提高,推动了对欧洲的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最大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是1999推出的博洛尼亚进程,在2010年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它以建构欧洲高等教育区为目标, 旨在加强各成员国之间高等教育的可比性和兼容性, 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 重塑欧洲高等教育的辉煌。博洛尼亚进程已完成,取得了很大成就,建立了容易理解以及可以比较的学位体系和建立本科和硕士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细化,把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生和博士生,成为三段式高等教育体系,即高中毕业学习3年获学士学位,5年获硕士学位,8年获博士学位的3-5-8体系。建立了欧洲学分转换体系,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为此,特别建立了埃拉斯莫学生互动项目(ERASMUS)和苏格拉底教师互动项目(SOCRATES)。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互认的学分和学位文凭,为高等教育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选择大学的余地和空间更大,流动也更大,可以广泛地进行各大学教育质量的比较,从而选择教育质量更好的大学进行学习,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较低的大学进行改进,提高其教育质量,从而保障欧盟各大公立大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足够的竞争素质或科研能力,缩短欧盟与美国之间在科技发展领域的差距。博洛尼亚进程也为欧盟范围内各个大学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促进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合作。

  博洛尼亚进程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并没有动摇法国的大学校体系,它仍然独立于主流架构的大学体系之外,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实际上法国大学校已成为现代法国社会进入精英阶层的主要渠道之一。法国大学校的独到之处,如明确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注重优质生源、加强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始终注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等,应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借鉴。

  中国工程教育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在普及化的同时,也针对性的推出了一系列精英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出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培养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2010年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2012年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推出“卓越医生培养教育计划”,与中央政法委联合推出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体现了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转型中对精英人才的渴求和对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视。

  2010年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借鉴了法国工程师教育的理念。法国工程师的培养注重数理基础和专业学习;注重实践和企业实习,法国工程师学校都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企业参与办学方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决策,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注重对学生在人文、法律、管理、沟通、跨文化交流等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工程师,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各行业的领袖。素质教育不仅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而且在教学中贯穿始终,即使在数学、物理等这类课程中,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和互动,每月进行书面测验和口试,通过这些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所学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法国精英教育同样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著名的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校训就是“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誉”,这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实例。精英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精英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

  2012年4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6周年之际,学校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与巴黎高科签署合作协议,建设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它是上海交大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个特区,学院依托巴黎高科高水平师资,采用巴黎高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精英人才。法国工程师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信会对学校工程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我有幸参学院的建设,在工作中对法国大学校的精英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认识。在借鉴法国工程师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任重道远。

  学者小传

  刘增路,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理学博士,副教授。1980至2004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学习和工作,1984年本科毕业后作为教育部援外后备师资留校任教,2005至2006年在北京语言大学进修法语与法语结缘。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至1999年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1996至1999年师从涂永强院士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9至2001年作为中国教育部派遣的援外教师,在马里共和国马里大学科技学院用法语教授有机化学,任中国援助马里教师组组长。2001至2002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分子药物化学实验室作博士后, 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开始进入药物化学研究领域。2004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2007年被教育部选为驻外后备干部,并于同年11月参加教育部第十八期驻外后备干部培训班。2009至2012年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工作,从事教育外交工作,任二等秘书,教育处办公室主任。回国后参与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筹建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化学,主持和参与7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23篇,一部专著,专利10余项。主讲过有机化学、精细有机工、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等课程。

刘增路
卢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