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宁夏大学原校长陈育宁交大讲解回族文化
2008年10月6日,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原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陈育宁作客第65期励志讲坛,以“中华文化的一座宝库——回族文化”为主题,给交大学子带来一场历史文化的享受与洗礼。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在此前专门会见了陈育宁教授,进行了深入友好的交流。副校长印杰主持讲座并致欢迎词。
陈育宁教授虽然长期担任党政领导要职,却始终怀着对少数民族的深厚感情,致力于回族文物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力图从整体上介绍、研究全国回族文物的分布、特征、渊源、演进等领域。此次,陈育宁教授正是带着他与夫人历时数年完成的《中国回族文物》来到交大。《中国回族文物》一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献礼著作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展示从古至今全国回族地区文物遗存状况的大型典籍,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回族文化的一座里程碑”。
陈育宁教授系统阐述了回族从唐宋发端、历经元明清直至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谈到为什么钟情于回族文化研究,陈育宁教授说,一是因为回族留下的文字遗产不多,中国古代历史正史中又很少有关于回族的详细记录,这是一项亟待填补的空白。二是,很多人将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相混淆,对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在上世纪末陈教授夫妇就下决心要在回族文物领域做深入研究,去挖掘更多的鲜为人知的回族历史。
在如何认识回族文化的问题上,陈育宁教授通过回族的建筑、陶器等媒介进行了论述,向同学们展现了一个中西文化融合,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精彩历程。
陈育宁教授还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体会。第一点:学术收获。在调查、走访、研究中,陈育宁教授接触到了更多的回族历史资料,对回族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也填补了许多回族史料中的空白。第二点:民族感情。陈育宁教授坦言,在考察中受到回族各界人士的热情支持。第三点:治学体验。陈育宁教授提出要用综合眼光来看待研究的课题,把历史、社会、宗教等多门学科综合起来思考文化问题,对于其他学科也是相似的。更重要的,陈教授强调一定要重实践,多亲自体验和考察。
陈育宁夫妇堪称艰辛的考察经历也让同学们为之动容。对于回族文物留存最多的清真寺,常人很难能够去接近和了解,用陈教授自己的话说,老两口仅以大学学者的身份,真诚地去和宗教界人士交流沟通,最终深入调查了200多座清真寺,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为了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年已花甲的陈教授甚至“飞檐走壁”,攀上十几层高的楼顶。
两个小时的演讲,同学们在感受博大的中华文化时,也为陈育宁教授执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所深深折服,深受鼓舞。最后,陈育宁教授给励志讲坛题词:“志存高远,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