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叶军博士:不要轻易埋没儿时的梦想

  2007年4月18日,第37期励志讲坛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术活动中心宣讲厅迎来了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研究员,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教授,交大校友叶军博士。

  在同行的眼中,他是世界级的物理学家,是该领域最前沿的领军人物;在老师的眼中,他孜孜以求,勤勉踏实;他好学好问,坚持不懈。而对于在座的同学们而言,他更是值得尊敬与学习的优秀学长。什么是时间?时间能否倒退?时间仅仅是一种量度?它从哪里起始又趋向何处?一切疑问的解答无疑都建立在一种更为精确的时间计量方法上。而事实上,这也正是叶军博士此次的演讲所着力为同学们讲解的:如何制作一只钟,或者更准确地说,一只光学原子钟。从早期的沙钟,水钟,之后的单摆钟,电子钟直至如今的原子钟,叶军博士所讲述的“时钟简史”也正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次计时精度的飞跃。现今的计时方法是将各地原子钟所测定的时间送至巴黎,经整合后作为标准发回各地。纵然时间的精度已是前人未曾企及,但对于微观原子变化的探索,对于宇宙大爆炸的诸多疑问依然促使着无数精英“精益求精”。简短的概述过后,叶军博士旋即转入正题。从光学原子钟的组成部分到单个部分运行原理的详尽介绍,从一系列看似深奥的物理原理,实际运用,专有名词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理现象,叶军博士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大家走进了这一以往知之甚少的领域,也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一项科研成果背后所饱含的细心,耐心,恒心,所凝聚的巧妙设计与思想火花。有趣的是,在演讲进行的过程中,一位物理系同学的突然发问令叶军博士小小地吃了一惊,问题不多却充分展现了交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而叶军博士的悉心解答也博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

  意犹未尽的演讲过后,便是访谈环节。作为交大校友,在交大学习的最大收获无疑成了同学们最关心的话题。叶军博士也用交大学子上南京请愿的一段校史告诉我们,一所大学最宝贵的不仅仅是授业,更是传道。而正是交大务实的校风练就了他踏实肯干的作风以及充分的自信。至于交大与国外名校的差距,叶军博士幽默地表示,交大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曾经多次从“奄奄一息”“奇迹般地活过来”,但由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差距必定存在。要缩短这一差距,则需要教授的科研工作再上一个台阶,而学生则应继续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提及中国现今的人才培养机制,叶军博士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比如从整体来说,中国需要构建一个更为轻松的科研环境,而从个人角度,学生则应具有远大的志向,不应轻易埋没儿时的梦想,同时,还要做到有独立的思考,思辨能力,不盲从权威等等。在旁人的眼里,长期“泡”在实验室的确是异常劳累与枯燥的,然而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叶军博士却轻松地表示自己并不觉得枯燥,他还用他写毕业论文时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兴趣在科研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叶博士也指出感到工作的枯燥的同时也意味着创造力的枯竭,此时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是更好的选择。在众多的问题中,叶军博士最难回答的恐怕就是对中国何时能获诺贝尔奖的预测了。综合了学科对基础建设的要求后,叶博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命科学,也希望在座的同学中能有人脱颖而出,摘取这颗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皇冠上的宝石。但叶军博士也告诫大家,诺贝尔奖本身是一种动力,而不应成为人生目标,我们要做的是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而非不切实际的空想。

  由于时间有限,最后的提问环节不能将每位同学的疑问一一呈现给叶军博士,然而所提出的问题已是涵盖甚广了。无论是专业的物理问题还是非专业的人生指导,抑或是有关叶博士未来的个人计划,他都一一作了耐心的解答。“在科学的花园里走,任何一块石头都要翻过来,看看下面有没有压着什么。”叶军博士始终信奉的这句名言相信也会给在座的每一位以启迪。

  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坛主办方向叶军博士赠予了纪念品,叶军博士也赠言交大学子:“祝交大学弟学妹个个成功!”

  本次活动,也是物理系学风建设之“与知名学长面对面”的重要内容。

 

励志讲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