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数学系80年征程与回望[4]:中国首位数学博士胡明复
[本文编者按]2008年5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将迎来80华诞。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始建于1928年,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度办过应用数学专业,1978年恢复建系并更名为应用数学系, 2001年恢复为数学系。数学系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中国数学会的创立暨第一届年会就在上海交大召开;培养了以著名的数学大师、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为代表的众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繁荣和数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欣逢80华诞,回眸往日辉煌,以激励今人思源致远、再攀高峰。
中国现代第一位数学博士名叫胡明复(与同胞兄弟胡敦复、胡刚复并称“胡氏三杰”,其中胡敦复曾任交大数学系系主任),1891年生,1901年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0年考取第二届庚款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毕业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191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以数学论文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其博士论文为《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于1918年10月发表在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美国数学会会刊》上。这篇论文在中国现代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47年数学家李仲衍在《三十年来中国的算学》一文中指出,“在数学研究方面有成就的,最早的是胡明复先生”,“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人在美国发表最早的算学论文”。亲身经历并熟悉20世纪早期中国数学发展历史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在谈到1927年左右中国数学界的状况时说:“中国人以数学为主在国外得博士学位的只有胡明复、姜立夫二先生(均在哈佛)”。
胡明复是个有远见的志士,早在1915年,他就与其他留学生一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创办了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和知识”为目的的杂志《科学》。1918年回上海后,他任教大同大学,兼任东南大学、南洋大学教授,致力于数学教育、数学名词审定及中国科学社社务,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建立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1921年胡明复曾受聘到交通大学,教授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他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深奥难懂的概念和问题,备受学生欢迎。
1927年6月,胡明复因意外溺水而亡。1928年《科学》出版的纪念胡明复逝世一周年专号以及大同大学数理研究会编辑的纪念册《明复》,都全文转载了他的博士论文(英文)。他的学生、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还专门为《科学》撰写了《胡明复博士论文的分析》一文。
为纪念胡明复,1929年,中国科学社把建在上海陕西南路235号的图书馆命名为“明复图书馆”。明复图书馆后来曾一度被改名,1998年经谈家谈家祯等院士的建议,重新恢复原名,周光召院士亲自揭碑。1999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放了专题片《走进科学》,对他的一生进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