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火炬手邓子新:爱的感动与奥运圣火同行

  得知自己成为奥运火炬手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邓子新教授刚过完51岁生日,他把奥运火炬接力看作人生中的又一个新台阶。邓院士说:“每个时期,我们都得捕捉星星点点的希望,让它成为拼搏的动力。担任火炬手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光荣,更是我们团队共同的骄傲。”

   奥运精神象征着拼搏和勇气

  成为奥运火炬手之后,邓子新院士关注着奥运圣火自采集至传递的整个过程。圣火传递在巴黎受阻,邓院士从中看到了中国人被凝聚起的爱国之心,金晶保卫奥运圣火的一幕尤其让他感动。“开始我以为火炬传递只是运动员的工作,但现在,我发现这是跨越国界、学界的盛事。奥运已超越了运动本身,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无论是科学家、教师,还是医生、农民,我们每个人都是运动员。”邓子新院士深有感触地说,奥运精神象征着拼搏和勇气,而科学本身也充满了奥运精神。

  邓子新出生于湖北省房县,父母希望家里的“老幺”能长大成材,给他取名“子新”。那时候家庭条件贫困,他在整个小学期间没有买过一个作业本;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断他的希望。上大学之前,从没走出过农村的邓子新坚持向外投稿,甚至把稿件寄给了《人民日报》。100余篇通讯稿大多石沉大海,但当第一篇稿件为当地广播站采用时,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喜悦。“那时的成功与现在的成功没有丝毫差别。”因为这份坚持,邓子新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凭着“语文比别人多几分,政治比别人高几分”的优势,顺利考上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成为土化系微生物专业的学生。

  在家乡是优等生的邓子新,进人大学后发现自己的起点并不高––进大学后第一次英语单词考试,他是班上倒数第一。这个淳朴的农村大学生,秉承了“自强奋斗”四字箴言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获得了赴英深造的机会,并最终学成归来,报效国家。

   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责任

  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邓子新谢绝了英国导师和同事的挽留,于1988年回到祖国,从事微生物领域的研究。他说:“想到家乡的农民们过得苦不堪言,想到生我养我的土地,那份责任感让我无法留在国外。”

  “我的精神支柱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责任。”这一信条帮助邓院士和他的团队跨越艰难的科研攻关“台阶”,多项科研成果举世瞩目。在邓子新看来,作为一名奥运火炬手,他代表着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也代表着目前由他领导的科研队伍所有成员。邓子新希望将自己的奥运火炬手体验与所有人分享,让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在今后的无数个“火炬传递”中崭露头角。

  对于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邓子新院士的语气中充满了坚定:“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动人场面体现了人心的凝聚,更显示了中国成功举办一届全球最高水平奥运会的信心。我相信,爱的感动将一路与奥运圣火同行,灾难和泪水将会化作新的拼搏激情,为此,我更强烈地感觉到火炬手的荣光和责任。”

  (学生记者 陈立颖 陈承)

奥运圣火传递专题报道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