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记忆

国务院决定交大西迁

交大记忆

1955年,国际形势仍然比较紧张。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把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内地,重要工矿企业内迁。同时根据全国工业的布局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布局进行调整,沿海地区的个别高等学校也要内迁。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方针,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次日,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即批呈陈毅副总理,并送陈云副总理批示同意,报经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圈阅。几天后,即1955年4月初,高教部部务会议文件《1955年到1957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新建学校计划(草案)》明确提出:“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于1955年在西安开始基本建设,自1956年起分批内迁,最大发展规模为12000人。”7月21日,高教部正式发文通知交通大学:“经我部研究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你校自1956年开始内迁西安,并提前于1955年开始进行基本建设工作。”   

1955年4月9日,彭康根据高教部电话通知,在校党委会议和校务委员会会议上首次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和迁校西安的决定。4月14日,指派总务长任梦林等人去北京高教部接受新校址的筹建任务。他们在听取了高教部副部长刘皑风关于交通大学迁校和在西安建校的意见后,随即赴西安察看及选择校址。5月,彭康从北京直接到西安,并电请朱物华、程孝刚、周志宏、钟兆琳、朱麟五等几位全校最有影响、德高望重的系主任、老教授奔赴西安,共同察看和商议校址。几经勘查,他们在西安和平门外东南近郊的一片麦海里选定了校址。后经考证,新校址坐落在唐代都城长安长乐坊遗址上,与对面著名的唐代兴庆宫和龙池遗址仅一路之隔,占地84公顷。   

1955年5月麦黄时节,彭康校长率资深教授踏勘交通大学新址。右起朱物华教授、朱麟五教授、任梦林总务长、彭康校长、周志宏教授、钟兆琳教授、王则茂同志

1955年5月25日,召开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一致通过《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关于迁校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国务院的迁校决定是正确的,必须坚决执行,并保证顺利完成。在迁校工作中,要尽可能减少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兼顾基本建设任务可能完成的程度,故决定1955年和1956年入学的学生及有关教师和相应的职工应于1956学年度起在西安新址进行教学;其余的师生员工于1957年暑假前基本上完成搬迁任务。为加强对迁校工作的领导及研究处理迁校中的各项具体问题,9月24日学校正式成立交通大学迁校委员会,由副校长陈石英任主任委员,教务长陈大燮、总务长任梦林任副主任委员。党内也成立由苏庄、邓旭初和任梦林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的搬迁工作。11月24日,经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的《交通大学迁校方案》向全校公布,就迁校的任务、工作进程、宣传、人事、总务和招生等各项工作作了具体安排。   

迁校西安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交大校园,全校为搬迁工作而沸腾、忙碌着。彭康等校领导多次召开座谈会和各种会议,征求民主党派对迁校工作的意见,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大会上传达中央和高教部关于迁校的决定和有关精神。系领导和党团干部走访每位教工家属,向他们进行政策宣传和迁校动员,了解实际困难并切实协助解决或向学校反映。校刊上登载了教务长陈大燮教授《深刻认识迁校的重大意义,坚决愉快地响应祖国号召》的文章和不少班级拥护迁校决定的来稿和西安新校址介绍等。   

西安新校址选定后,紧接着就是征购土地。当地农民听说要从上海迁来一所知名大学,感到十分鼓舞,在皇甫庄党支部热情帮助和宣传动员下,得到当地农民支持,很快完成了征地任务。随后,华东建设工程设计院专门组成设计组,来西安进行现场设计。西安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组织1000多名(最多时达2000多名)建筑工人开赴工地,夜以继日,争分夺秒,进行雨季和冬季施工,不论是刮风、下雨、下雪,甚至是除夕之夜,都没有停止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10万平方米的基建任务,包括中心大楼、行政楼、学生宿舍、食堂等,从而确保了第一批迁校师生教学和生活用房的需要。同时进行了配套绿化工作,在校园周围及道路两边种植梧桐、白杨和杨槐数千棵。建设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高,在那个时候是难以想像的!   

1956年1月,学校组织由副校长苏庄带队,教师、学生、职员、工人、工会、团委和家属会代表33人组成的“交通大学西北访问团”,赴西北参观洛阳、兰州、西安等地的工业建设、城市规划、文化教育情况和人情风俗,考察西安新校舍、新环境的总体布局。他们亲身体验到陕西省、西安市领导对交大迁往西安的殷切期望,感受到西北物产的富饶和工业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也了解西北在文化教育、生活福利、工业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回校后,访问团成员分别向全校教职工、家属和学生作报告,介绍参观情况,推动了迁校工作的进展。   

1956年4月,学校举行庆祝建校60周年的盛大活动。开放全校实验室,供中学生参观;举办校庆展览馆,内设“远景馆”,陈列了交大远景规划和西安新校舍总体规划模型,接待万余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来校参观。很多中学生表示:无论交大搬到哪里,我都要投考交大。新华社发了交大师生员工热烈庆祝60周年校庆的通讯稿,其中专门介绍了西安新校舍,在各地报纸上刊登,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   

广大师生员工也以各种形式表示对迁校的拥护。电制53班提出倡议,结合体育锻炼开展上海到西安的象征性长跑——“跑西安”,作为对迁校的献礼。各班热烈响应,声势浩大。从1956年3月4日到6月6日,有41个班级跑到了“西安”,累计跑了80455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机制56班、电制54班等学生还纷纷向校长彭康写信,表示坚决服从迁校决定,保证全班百分之百愉快地迁往西安。   

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按照迁校方案的部署,1956年暑期成功实现了第一批搬迁工作。7月20日副教务长张鸿等首批教职工和家属迁往西安新校安家,8月10日在副校长苏庄率领下,上千名师生员工和家属,包括学生600人,乘专列开往西安。图书、设备、物资等也络绎不绝地运往西安,沿线的火车站上形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迁校声势。9月初,2133名新生直接到西安新校址报到。9月10日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陕西省、西安市领导和兄弟院校、有关单位代表及上海特别派出的代表参加了大会。1956年秋,交通大学在西安有一年级新生和上海迁来的二年级学生共3906人;教职工815人,其中教师243人。一所崭新的交大校园在古城西安出现了。   

设备装箱准备迁校(1956年)

进行迁校的同时,成立上海造船学院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着。早在1954年10月28日,第一机械工业部、高等教育部联合通知,以交通大学和大连工学院两校现有造船专业的师资和设备为基础,成立上海造船学院。1955年1月7日,两部通知组成上海造船学院筹备委员会,任命彭康为主任委员,明确指出交通大学在师资培养、教学行政组织等筹备工作方面,都负有更多的责任,院址初定上海军工路原沪江大学旧址。随即,大连工学院造船系教师及学生全部合并到交大造船系。7月21日,高教部发文通知交大西迁的同时,决定交大原址的校舍由上海造船学院使用。1956年7月1日,上海造船学院在交大校址挂牌成立,交大造船系调入上海造船学院。上海造船学院设船舶制造、船舶内燃发动机及装置、船舶蒸汽发动机及装置、船舶电气设备、船舶企业经济与组织、机械制造工艺、焊接工艺与设备等7个专业,胡辛人任院长。   

作者:李娟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