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记忆

唐文治:不为良相、即为良师

交大记忆

20世纪初叶,中国掀起了一股“教育救国”的热潮,持此论者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穷理”,就是发展科学,“劝学”,就是普及现代教育。影响所及,蔡元培、章炳麟、梁启超、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唐文治……一大批有识之士纷纷投入“教育救国”的宣传及实践。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1865年生于江苏太仓。18岁中举人,随后进入江阴南菁书院,专攻经学。1892年,27岁的唐文治得中进士,派在户部任事,开始了在京城为官的生涯。1898年调任总理衙门章京,1901年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唐文治升任榷算司主事,管理通商、关税等事务。1903年,清政府为推行新政设立商部,唐文治任右丞一职,不久升左丞、左侍郎,实际主持商部工作。1906年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唐文治被任命为署理尚书。在商部和农工商部任职时,他订商律,奖实业,大力推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却受到多方掣肘,难以有所作为。对清廷腐败无能的绝望,促使他决心选择“不为良相,即为良师”的弃官从教之路。1907年,邮传部尚书陈璧邀唐文治接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的监督,他欣然应允,决心以“育才兴邦”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已过不惑之年的唐文治于1907年秋接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职务,住校办公,综理校务。自南洋公学建立10年来,主校者更换了13人之多,且大多数人为兼职,很少“亲临”校园。唐文治的到来,改变了这种频繁易人、虚掌校务的局面。到任后,即订章程,立宗旨,上条陈,停办商科转向工程教育,接连创设铁路、电机两个工程专科,奠定了工科大学的发展方向。唐文治呈准设立了各省官费生制度,既缓解了经费困难,又扩充了专科生源,并采取了代办商船以保留多科性工科的两全做法。多年的为官阅历,更兼博大精深的学养,为国贮才的雄心,使他在办理学校教育时目光犀利、气魄恢弘,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能独辟蹊径、百折不挠。   

唐文治(前排左三)与1910年中学部毕业师生合影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教育横遭摧残,办学经费极度匮乏,辛亥革命发生后,唐文治顺应时代潮流,与清王朝决裂,宣布学校独立。然而,改朝换代带给学校的不是师生所企盼的南洋大学的实现,却是足以让学校关门的经费危机。辛亥革命前的1910年,学校全年经费支出已达15万余两,其中9万两由沪宁、广九铁路局及招商局提供,剩余部分由邮传部拨给。辛亥革命发生后,南北分裂,招商局、广九铁路局和邮传部的拨款全部中断,经费来源只有就近的沪宁铁路局每月4千两,入不敷出,学校难以为继。这一时期,上海其他各大中学校也都因经费困难纷纷停课散学。唐文治不忍青年学子失学,更不愿国家的人才培养发生断裂,与师生商议后,决定采取克服经费危机的应急措施,对学生加收学费,除外籍教师外,教职员一律实行减薪。他自己率先减薪一半,职员年薪按10个月发放。他还四处奔走,多方求援。新成立的上海军政府都督陈其美,对唐文治不畏艰难、苦心支撑、坚持办学的精神深感钦佩,主动协助银1万两。困难局面延续了1年多才有所好转。其后,学校又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1916年的银行挤兑风潮中,发生经济困迫。在唐文治和全体教职员的竭力维持下,学校并没有一日停课,终于度过了数次难关。   

自南洋公学成立以来,上院、中院、外院、宿舍、实验场所等陆续建成,初具规模,唯有图书馆一直空缺。一座功能齐全且藏书量相当的图书馆,是一所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设施,建设图书馆势在必行。然而交通部连学校的常年经费都难以拨发,更无余款添建图书馆,学校只能依靠自己筹款建设图书馆。   

1919年落成的图书馆

1917年初,唐文治与教职员及南洋同学会合议,拟借校庆20周年之际,向历届校友、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募捐,以所得款项建造图书馆。此议得到校内外的一致赞同和响应。3月,唐文治联合著名校友及交通、教育两部要人共计23人,发表募捐启示,公开向校内外募捐6万余元建筑图书馆。名列发起人的有张元济、蔡元培、叶恭绰、杨士琦、曹汝霖、范源濂、许世英、王清穆等,均为社会贤达、学界名流。学校为此设立图书馆筹备会,专门负责募捐与建筑事务。学校还举行20周年盛大校庆活动,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学校发展,扩大募捐范围。唐文治还上下奔走呼吁,呈文北京政府请求提供援助,得到响应。黎元洪大总统除了指令交通部拨款建筑费30000元外,自己认捐1000元;总理段祺瑞、交通总长许世英各捐500元;创办人盛宣怀的家人捐助5000元。无锡巨商荣宗敬、荣宗铨兄弟秉承其父荣熙泰捐款兴学的遗志,捐助洋10000元,成为最大数额的一笔私人捐赠。图书馆建成后,学校为其父荣熙泰树立铜像于馆门之南,树碑记其功,碑文由唐文治亲自撰写。在校内,唐文治首先认捐1000元,师生纷起响应,仅月余捐款数额就已超过4万元,加上部拨3万元,离原定8.5万元相去不远。1918年6月,图书馆奠基开工时,捐款达到6万元。1919年10月,一座三层欧式建筑式样的图书馆正式落成,面积2687平方米,馆额“图书馆”三字由书法家李梅庵以遒劲的篆隶体题写。在运用募捐余款购置和校友捐赠图书后,新建图书馆藏书量猛增,由数千册增至3万余册。唐文治还独具眼光,派附属中学毕业生杜定友赴菲律宾专习图书馆学。杜定友不负所望,1921取得我国第一张图书馆学学士文凭后即回国长期在校服务,后成为近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捐造图书馆,不仅扩充了教育设施,而且开创了学校依靠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的先河。   

筹建图书馆的同时,学校还增设了铁路管理科,将学制由3年改为4年,添建了金工厂、木工厂、无线电台、水力实验室等实习场所,还聘请美国人狄克逊来校筹设机械科,工科大学的目标基本如愿。唐文治掌校期间,学校几度处于风雨飘摇、屡濒于危的境况,往往“本月不知下月,本学期不知下学期”,数次议裁专科,几遭经费危机。然而,唐文治以其独到的眼光和胆识,惊人的恒心和毅力,在师生及校友的辅助下,呕心沥血,使学校不仅化解历劫,转危为安,并且能够在困境中有所发展。“独历劫不坏,愈震撼而愈巩固”,这句源自1917年20周年校庆典礼时黎元洪总统的书面致辞,十分恰当地概括了唐文治主校以来的几多艰辛,几多收获。   

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潮从四面八方涌进校园,唐文治苦心经营的传统校园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五四运动期间,学生不顾唐文治的劝阻相继两次罢课。1920年10月,一些深受“打倒孔家店”影响的学生抵制了每年例行的国文大会。一心以国学为学生根基的唐文治深感痛苦,以“目疾日深、学风不靖”为由,坚决辞去了校长的职务。离开交大后不久,唐文治受聘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并主持该校长达30年,为保存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国学专才独立支撑起一片天地。   

作者:李弋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