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记忆
交大历史建筑的时光之旅(三)
— 交大记忆[编者按]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今日的交大源于那些被铭记至今和默默奉献的昨天,而无论震撼或平凡,都值得记取和思索。走进交大记忆的长廊,回瞰那些通往此刻的真实和感慨,注目历史,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
近期,上海交大历史建筑群入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高校,上海交大长久以来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此次我校入选建筑包括中院、新中院、老图书馆、北四楼、五卅纪念柱、体育馆、执信西斋、工程馆、总办公厅、一号门房、史穆烈士墓、科学馆、新上院等。“交大记忆”连续三期带您走近这些历史建筑,聆听此间往事。
总办公厅(容闳堂)
庄俊,1933年
总办公厅取名“容闳堂”,自然是纪念清末首批赴美留学的容闳先生,交大与容闳先生虽无直接关,但黎照寰校长坚持容闳“为我国最先出洋留学者,亦为革命先进之一人。学成归国之时,竭力提倡教育及工业等事并躬自经营之,与本校宗旨不谋而合,以此名足资纪念。”报请铁道部,获得认可,并在建筑主次入口门楣上分别刻上“总办公厅”和“容闳堂”两个楼名,前者为胡汉民手迹。
1932年11月建筑破土动工,铁道部长顾孟余题“奠基石”字样。1933年3月30日9时半举行落成典礼,在校乐队奏乐声中,管理学院钟伟成院长报告建造经过,庄俊建筑师授钥,容闳家属代表剪彩,最后由黎照寰校长庆典演讲。阐明之所以“容闳堂”命名建筑,正是因为本校初创时期,承蒙容闳先生竭力主张,获得招商局、轮船局提供建校费用,黎校长再次讲到:容闳其人品学问无一不足为后辈模范,故以学校办公厅纪念容公,以资景仰。
容闳堂典雅庄重的风格应该属于西方古典主义,由于非正中的欧洲建筑师与工匠的设计建造,样式自然不够纯正,构造细部势必简化,但这并不影响其专业上的审美价值。因为在庄俊执业的年代,德国包豪斯现代主义思想正在兴起引导世界建筑潮流,庄俊在美国虽接受的是古典建筑体系的教育,但必然也受到同时代的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其由执业初期仿古典风格逐步向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转变,至1935年其设计的孙克基产妇医院建成,完成了庄俊向现代主义的转型。庄俊在容闳堂立面古典样式上的处理,明显地可看出在细部处理上采用简化的折中主义手法,但就今日看来,简化的西方古典样式,删繁就简,似乎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三段式的容闳堂,下部勒脚墙基采用素混凝土斩假石的做法,稳定而坚实;中部赭红色毛面墙砖上开出二段式拱券窗洞,再配以灰绿色实腹细料钢窗,虚实有序;短小的古典出檐上覆盖着平缓的四坡屋顶,透出中国传统韵味。整体式样延续了其南侧建于1925年的体育馆风格,但更加简洁。
容闳堂建成时总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大小房间62间,一路用来,难免维修改造。1996年交大校庆期间,校友将光照捐资改建了二楼中部的会议室,将原先的玻璃平天窗改建为平屋顶,由自然采光变成人工采光,有利有弊:夏日不致过于炎热,冬日不致过于寒冷,但覆盖住一方透亮的天窗,建筑空间就少了一些灵动。除此之外,整幢建筑保存完好,1994年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一号门房
基泰工程公司,1935年
交大在建校之初(即南洋公学时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建的校门为四柱三门的木牌坊,明间门楣上写校名,这个牌坊门一直沿用到1934年,期间交通大学所经历的校名变更均在此牌坊上出现过,它们包括:南洋公学、商部高等实业学堂、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大学堂、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等,名称变换之多也是时代特色,主要是因为从晚清到民国早期,国内政局风云变化,大学的隶属也一直变换不定,故有此现象,自1928年到新中国建立,一直叫国立交通大学,校名才算稳定下来。
1934年,热心教育人士吴培初先生捐助五千元、民四级校友凌鸿勋先生及全级师生合捐千元,另加学校拨款共计金额一万二千元,改建校门的计划才得到落实。学校聘请了基泰建筑公司设计图样,同年经铁道部批准,拟建校门定为仿古宫殿大门式样。1935年春,校方将新校门交由校友组织的钟山营造厂承建。同年6月27日,学校举行新校门落成典礼。
新校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屋顶,明间开门,次间刚好做成门房间。整个建筑体量较为厚重。主要的装饰位于大屋顶和檐口部位,屋顶飞檐翘角,曲线优美,铺砌绿琉璃,正脊两头有鸱吻,戗脊前端有装饰小兽。檐下有仿木檩条和额枋的做法,上面饰有蓝绿色的旋子彩画。
1994年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老校门,面对车水马龙的华山路,七十多年下来,已然成为交大形象的代表,也是交大校友心中对校园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科学馆
1947年
始建于1936年,1937年为纪念前校长孙科(字哲生)对学校建设的功绩,学校将即将落成的工程实验室定名为“哲生馆”,并函请近代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馆名。抗日战争爆发,工程停建。1946年6月,学校重新开工并于当年竣工。建筑面积1835平方米,为三层楼实验用房。1947年4月8日,在学校51周年校庆之际举行了授钥典礼。今为科学馆。
史、穆烈士墓
1949年
在徐家汇校区大草坪西南侧,浩然高科技大厦以西,新建楼东面的一片浓荫中,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烈士墓,碑墓用以纪念穆汉祥、史霄雯两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烈士。
绿树环抱,花相映红,烈士墓周围静谧优美的环境衬托着醒目的碑柱和基座。高大庄严的花岗岩碑柱,正面刻着“史霄雯、穆汉祥尔烈士之墓”,下面分嵌着瓷质烧制的两位烈士的平面遗像。柱的两侧分别刻着陈毅元帅的亲笔题词“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是值得永远纪念的”和新中国成立时任交大校务委员会主任的吴有训先生的题词,题词下方分别刻录了烈士的生平简略事迹。高耸的碑柱体现了交大人对烈士的崇敬之心,圆形舒展的花岗岩基座,表达了牺牲于学生时代的烈士与青年们的亲密交融之情。
穆汉祥(1924—1949),男,天津穆庄人。1945年考入交大电讯管理系,牺牲时为电讯管理系四年级学生,曾先后任班级班长、中共交大地下党总支委员、徐家汇分区委员、民众夜校主要负责人。
史霄雯(1926—1949),男,江苏常州人,1945年考入交大化学系,牺牲时为化学系四年级学生,曾先后任班级班长、交大学生自治会执委、中共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会员。
两位烈士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是学生运动的骨干。因此,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先后于1949年被捕,5月20日,距上海解放只有5天,他们同时被秘密杀害于宋公园(今闸北公园)。上海解放后,史、穆牺牲的噩耗传来。5月29日,同学们和工友在普善山庄找到了两位烈士的遗体。史霄雯遗体的头骨上留有铁尺击打的伤痕。穆汉祥的遗体肋骨已被打断,指甲也被拔掉。他们生前遭受了凶残的酷刑。在场的同学全流下悲愤的眼泪。6月5日,交大全体3000名师生员工举办了追悼会并在校园内安葬两位烈士。
1999年4月,在两位烈士牺牲50周年之际,上海交大重修了史穆烈士墓。
80年代起,围绕史穆烈士墓,学校建起了英烈群雕,移置了“五卅纪念柱”、日晷台,重建杨大雄烈士纪念碑,形成一个校园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园地。
新上院
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业设计室,1954年
今天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最老的建筑,大多数围绕在校园中心绿地周围,它们有中院、图书馆、老校门、医院、体育馆、总办公厅,还有就是位于绿地西北角的新上院,这座建于解放初年的教学楼,明显受到当时“社会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体现出清晰的时代特征。其实,在这个地块,原来矗立着(老)上院,这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建筑,上院在盛宣怀先生筹划建校之初,与中院一起由美国传教士福开森统一筹划设计。当时上院、中院两大楼建成后,在上海各高校中被称为最雄伟的建筑。上院的屋顶,安有大时钟一座,直径有六尺,按时鸣钟,在当时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它的钟声,是沪西一带唯一的标准钟。可惜因为基础不好的原因,到五十年代,建筑已经有不均匀沉降,1953学校报经教育部同意后,决定拆除并在原址上重建,重建后的新楼命名为新上院,但是样式方面跟(老)上院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1954年,重建后的大楼竣工,更名新上院,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业设计室第二设计组负责设计,上海市建工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这两家单位都是当年上海最权威的设计和施工机构。现在上海交大档案馆里还保存着新上院的原始设计图纸。
新上院建筑面积974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新上院平面主要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块:南楼,北楼,中间体。三个部分组合成一个“工”字形平面。南翼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四层为教室,北翼有五间阶梯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南北楼因为功能不同,所以层高也不一样,但是通过中间的连接体和其中错层的楼梯间,把南北两楼从中轴线沟通在一起。
新上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合理,传力途径明确,主要构件尺寸把握比较准确,结构体系安全可靠。而从外观和经过勘察设计所凿开的部位观察,当时的施工质量良好,已使用50余年,没有发现明显开裂、倾斜、不均匀沉降和钢筋严重腐蚀情况。
当时上海的设计师都经历过西方古典和中国民族这两种建筑形式的训练,所以新上院的建筑艺术形象充满古典构图的力度,外形端庄雄伟,富有阳刚气质。新上院正立面构图可明显看出“西方古典三段式”的影响,但是在和谐的西方古典构图比例下,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符号,如窗下、檐口都做了中国纹饰,门扇上则用了传统的花格分割,另外还有仿传统样式而制的须弥座、斗拱、雀替、匾额、柱础等等,使得整个建筑显得既端庄,又富有民族特色。虽然形式带有中西合璧的古典折中特征,但是新上院的外墙处理使用的都是当时常用的材料和工艺,包括水刷石、水泥砂浆和斩假石。外墙窗户则用了宽大的钢窗,而在室内空间则大量使用了水磨石地面和墙裙工艺。体现了实用、大方的时代特点。
今天的新上院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大教育发展史的重要见证者,也是我国近代教育建筑史的见证者,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上海乃至中国出现了办新学的风潮,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满足新学的新建筑场所,但是,到今天这些建筑留下来的已经为数不多,新上院是其中之一,2005年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次,它也是研究我国近代建筑史,特别是近代民族主义形式的建筑标本,对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促进当代审美文化健康发展任然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最后,它也是我国近代设计建造工艺的典范,新上院是由当时上海最好的设计单位设计和最好的施工单位所设计建造的,其结构、构造采用了当时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表现出当时上海较高的施工水平。
今天,当人们踏入新上院的南楼门厅,会与盛宣怀先生“相遇”——看到一座为了纪念盛公而安置在这里的一尊青铜头像, 这位其身后评价颇有争议的人,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他乃我国捐资创办大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国家欲图自强,筹设学堂、培育人才是关键,所以他先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两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因此,在此立像纪念他,亦是“饮水思源”。
(摘编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建筑之旅》一书,作者林峰、赵冬梅、曹永康、刘杰,该书由上海交大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