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交大力量

唐功林:一个践行者的旅程

“扶贫路上”交大力量

他是一个践行者。出于对世界的好奇,他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西藏是他旅程的起点。他是唐功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19届本科,任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嘎县达吉岭乡。

微信图片_20201228105956.png

“每一个个体都对他所处的共同体具有某种义务”

大学期间,唐功林沉浸在书籍和电影、音乐的艺术海洋,追求自由和精神独立。他读了很多书,但依然对许多事情存有疑问。唐功林曾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并在大三暑期实践去过鄂尔多斯等地,对西藏和选调生有一定了解。毕业时,他想去外面的世界走走,当学院老师问他要不要考虑去西藏专招时,他问自己:一个人是否对他所处的共同体具有某种义务?最后,他给了自己肯定的回答。另一方面,受到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的影响,他认为,每个人都必须、也必将像书中描述的那样,经历自己的“英雄的旅程”,从一次出发开始,往往是离开,也是一次回归。怀着此些浪漫的情愫,唐功林启程前往西藏。经历了在西藏的一年生活,唐功林觉得有些事必须要离开学校才能思考,所以他相信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2.jpg

摄于:2019年11月,从拉萨前往日喀则的火车上

“我相信,这里会越来越美好”

唐功林说,只有像个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那样亲自来到西藏,才知道这里是什么情况,毕竟平常所认识到的西藏都要通过某些特定的媒介。当站在这里后,真实的西藏远比任何媒体介绍的都更为丰富,也更加充满魅力。他还主动申请去到四类区的日喀则市萨嘎县达吉岭乡驻村。驻村工作中,唐功林主要负责党建工作。他手头的日常工作一般是写各种材料,也会和同事们一起去走访群众。

刚到村上,新的村委会还在建设中,准确点说,因为天气过于严寒停工了。所以,驻村工作队住在帐篷里,是那种民政抗灾专用的帐篷,大约20平米,靠帐篷的两边摆放着四张藏式床,床相当窄,不到1米宽,帐篷中间摆放着一个炉子,可以烧牛粪或煤炭来取暖。唐功林说,这边的人都是靠这样取暖才得以度过冬天。这种住帐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今年6月底才结束,那时新的村委会建好了。

3.jpg

摄于:萨嘎县达吉岭乡

萨嘎县是边境县,海拔也高,人口较少,一个村人口都是两三百左右。热嘎村大约三百多人,是达吉岭乡几个村里人数最多的一个村。由于海拔高,这里连一棵树都长不了,更不用说粮食,所以,村上没有农业,只有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就是游牧,牧民带着他们的牦牛、羊游牧在这里的高寒草甸上,一年间大概要经历三次转场,从一个放牧点转到另一个放牧点,这就是游牧民的生活。他们的收入一部分就是靠牛羊,但现在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是靠“劳务输出”,也就是外出务工。脱贫攻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鼓励劳务输出,根本原因就是传统游牧收益低,海拔4600多米,对所有生物来说都是一个负担,牦牛和羊的出生率、出栏率都很低,一个家庭一年能卖出几只牦牛就很不错了,这根本不够。鼓励劳务输出,这在内地不是个问题,但在这里是个需要花点精力的事。或许是传统的游牧思维,很少有牧民想着外出务工,也不太能适应市场需求。比如今年,萨嘎县变电站工程在热嘎村境内施工,需要劳工,乡党委已经和施工单位联系好了给热嘎村20个名额,之后乡党委书记到村里宣讲动员,村两委班子做思想工作,但到了约定那一天,前来工地的牧民还只有几个。当然,经过一番努力,2020年11月16日,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萨嘎变电站启动带电成功,这是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建成并启动的、目前世界海拔的最高220千伏变电站,海拔高度为4688米。唐功林觉得,接通国家电网之后,这里会更好。

4.jpg

摄于:萨嘎县达吉岭乡

还有一件让他感到高兴的事是这个村有15个大学生。驻村队刚到村上时,由于受疫情影响,他们还没有去上学。3月28日那天,驻村工作队就召集这些大学生到村委会与他们进一步交流。之后唐功林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他相信这些大学生会渐渐让这里变得更好。

5.jpg

摄于:2020年3月28日,热嘎村驻村工作队与村里的大学生们合影留念

有时候,他会在夜里走出屋外,仰望星空。他说,“当你在海拔4600多米的地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出你居住的房子,当你站在这大地上,四周是绝对的寂静,没有一丝灯光,但是月亮与星星都在交相辉映,漫天星辰,你会觉得它们离你很近。”在那些时候,他会更加肯定自己的选择,走向西藏,走向基层,走向自己。

董梦婷
校友总会办公室 校团委 就业中心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