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报刊集成
获巴拿马博览会大奖章之《南洋公学新国文》 ——百年交大报刊集成《国文卷》(二)
— 百年报刊集成导语: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整理编纂的《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报刊集成》(第一辑),已公开出版问世。此辑系1949年前交通大学学术期刊的首次集成与影印出版,共计22册,荟萃了49种129册学术学科类期刊,近两千万字的宏大体量,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刊印的《南洋公学课文汇选》4卷,到1949年的《交大轮机》,时间跨越半个世纪之久,基本上与交大校史及近代大学发展周期相始终。自本期开始,将依照学科属性,陆续介绍部分特色精品期刊,以彰显交大厚重的学科积淀、清晰的学术谱系、大气磅礴的学人风采、匡时济世的治学格局。
1907年至1920年执掌校务长达14年的唐文治校长,承续盛宣怀注重中西学并重的理念,将国文教育这一传承中学的重要途径推向高点。他在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科学教育、创建近代工科大学的同时,视国文为国民精神的象征与传承我国数千年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他说:“且夫国货者,国民之命脉也;国文者,国民之精神也;国货滞则命脉塞,国文敝则精神亡;爱国者既爱国货,先当维持国文,此读国文为救世之第二事也。”始终坚信“国文宜兴而不宜废,历千百年而不可磨灭”,主张“吾校之同人及学子亦皆精研国文,孳孳不倦,有以掞张吾之学识,异日者中国之文化其先盛于我校乎!”
唐文治及其鉴定、题签的《南洋公学新国文》(1914年版)
出于对国文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品行教育上重要性的自觉认识,以及抵制清末民初全盘西化思潮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唐文治极其重视国文教育,将国文教育列入办学宗旨与章程,到任次年(1908年)即设国文科,不招收专攻国学的学生,而是专门组织开展各工程专科及中小学学生的课内外国文教学活动,开创我国高等工科学校中设立中文系的先例。该科聘请学养高深的李颂韩为国文科主任,许指严、黄世祚、朱文熊、邹登泰、汤存德、吴汉声等精于国学者先后任教员。重视国文教育贯穿于学校整个办学过程当中。在招考各级学生时便注重考生的国文基础,无论是专科,还是附属中小学“招考时先试中文、修身一科,不及格者不录”。教学过程中,国文课程设置的比重较大。每个星期天上午,学校又组织课外的国文教学,称作Sunday School。
1914年9月18日,唐文治校长奉呈盛宣怀两部八册《南洋公学新国文》,并表明他掌校以来“于国文尤加注意”。
学校每年组织举行一次由大、中及附小学生参加的国文大会(即作文比赛,附小学生另出考题),时间定在每年孔子诞辰日(农历8月28日)前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唐文治亲自参与命题、阅卷。会考结果在孔子诞辰日发榜,作文成绩名列前10名者分别奖给金牌、银牌、铜牌及书籍等。由唐文治主持,李颂韩、邹登泰等国文教员编辑校订,选印历年国文大会及平时学生课业的精品佳作,首先于1914年编印发行《南洋公学新国文》(以下简称“新国文”)。
1912年唐文治校长颁给土木专科一年级学生淩鸿勋的国文大会奖章,原件现展陈于校史博物馆。
1915届土木专科毕业生淩鸿勋,后任交通大学校长,著名铁路工程学家。
新国文于1914年7月初版,1915年8月再版;校长唐文治鉴定并题署名;铅印线装本,全4册(卷),32开,环筒页装;定价每部大洋8角;苏州振新书社印行,代发行书局有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中国图书公司、国华书局、知新书局、无锡的文华书局、常州的晋升山房、奉天的章福记书局及商务印书馆各地分馆。
此书于1914年编印出版时,学校已定校名“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然而书中学校名称仍然沿用学校初创校名“南洋公学”。大致缘由是:1896年南洋公学创办至1905年改属更名前的十年,南洋公学校名声名远播,广为社会认同。而自1905年后先后改属商部、邮传部、交通部,校名先后相应更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大学、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十年之间,数次更名,尚无形成为校内外所共同接受之校名。直至1917年编印第二集即《南洋公学国文成绩二集》(八卷),仍沿用南洋公学校名;同时发行《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国文课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旧名南洋公学)新国文(二集)》(八卷),后者在正式校名后注明“旧名南洋公学”。到1926年刊印三集时,才使用当时校名南洋大学,定书名《南洋大学国文成绩第三集》。
《南洋公学新国文》《南洋公学国文成绩二集》《南洋大学国文成绩第三集》封面
新国文的刊印,是对南洋公学汇编学生优秀国文课业的继承,也是唐文治校长极其重视国文教育的成果结晶。书成付印后,唐文治奉赠盛宣怀两部,并附上一函,言称:“文治到校以来,逐年厘定课程,于国文尤加注重,诸生成绩卓然可观,略著成效。兹特裒而集之,刷印成册。”
该书选辑者是学校国文科长李颂韩、校订发行者邹登泰,校长唐文治作序,所收文论为1907年至1913年的“校课之菁华”247篇,依内容门类分为九大类,具体类别、篇数、例文标题、所在卷数,如下表:
《南洋公学新国文》目次(部分)
其中,杂文类又分“拟、传、记、赋、文、记事”。所收主要文章为议论文体,因此出版前的书名曾定为《南洋公学新国文论说》。书末附:“本校历年大事记”,记载自1896年创校至1914年间重要校史变迁,为难得的校史资料。学校将此书及其他师生展品选送参加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获得最高奖——大奖章(Grand Prize)。学校因此在此书的推介广告上特意加上“巴拿玛(马)赛会得头等奖”一语,以示国际影响力。
1915年学校获美国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章的奖状
《南洋公学新国文》内封刊登的本书简介中点明已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头等奖(即大奖章)。
全书所收文章署名作者共计110人,多为在校附属中学(即此前中院)及专科学生。此后成长为近代各界知名者的有:邹韬奋(1912年至1919年在校,学名邹恩润,新闻学家、民主斗士)、淩鸿勋(1915届土木专科,曾任交通大学校长,铁路工程学家)、孟宪承(1912年附中毕业生、著名教育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柱(1911年至1915年就读附中,曾任交大国文系主任,散文学家)、唐庆诒(1910年至1914年就读附中,曾任交大外文系主任,语言学家)等。
邹韬奋(在校学名邹恩润)入选《南洋公学新国文》的获奖作文《唐高崇文讨刘辟军士有食于旅舍折人七箸者即斩以徇论》。文末评鉴语为:“文气疏宕,词义精辟,少年得此,的是隽才。”
《南洋公学新国文》刊印后,在坊间风行一时,成为当时流行的国文课本。学校创始人盛宣怀在读到新国文时欣喜万分,在给唐文治校长的复信中予以高度评价,说学生们的这些文章“浓淡清奇,无美不备,直可当一部子史菁华录读,洋洋大文,叹为观止”!
1914年9月19日,盛宣怀函复唐文治,赞誉《南洋公学新国文》“直可当一部子史菁华录”,本校“国文程途之高,遂为南北学校之冠”。
1917年唐文治校长再次主持编印《南洋公学国文成绩二集》。1922年,国文教习邹登泰援引前例,将1917年至1920年间学校国文大会及学生优秀课业,编就《南洋大学国文成绩第三集》,后因时局动荡,人事更迭,延至1926年方予正式出版。通观1904年到1926年四种国文课业,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有着长达20余年时间的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二是体系完备,收罗广博,分门别类;三是内容新旧杂糅,富有时代特色。
此后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重视国文教育的传统在交大得到延续,国文科更名为国文系,唐文治高足陈柱、王蘧常等先后担任主任,国文大会演变为国文会考,年年举行,传承不辍,甚至在全面抗战期间迁至重庆办学时也照常举行,成为学校国文教学上的一大特色,有佳作美文如《登楼赋》至今尚流传于交大师生之间。不过,由于西学的高歌猛进、时代风气的变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交大国文教育总体上不如清末民初时期,学生的国文课业也未能汇集刊印面世。
1944届管理学院王福穰在校国文大会上所作《登楼赋》手稿(部分),文尾是国文教授王蘧常的批语。
总体而言,重视国文教育,注重德行教育,使得老交大形成了中西并重、融汇古今的办学传统;助推交大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文理兼通的新型人才;国文成绩的连续编辑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众多学校对国文教育的重视,促成了民国时期编辑“国文成绩”的热潮。老交大在上个世纪对国文传统教育的高度重视,对中西学并重的积极倡导,对人文和科学密切结合的前瞻性实践,对于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上海交大,对于正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无借鉴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报刊集成》国文卷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