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报刊集成
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报刊集成 第一辑 序言(杨振斌 林忠钦)
— 百年报刊集成盛世修史,懿年纂志。学校“双一流”校园文化建设专项“交通大学百年报刊搜集整理、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工程”第一期成果《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报刊集成·第一辑(1896—1949)·学术学科》正式出版发行,实为学校一以贯之地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的一项重要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报刊集成》由学校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组织整理、编纂。此套“学术学科”类共计22分册,荟萃了49种期刊,近两千万字的宏大体量,依照学科属性,分为六卷:综合卷、工程卷、理学卷、财经卷、研究所专刊卷和国文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交通大学学术期刊首次集成与影印出版,并建成可供检索和全文阅读的电子数据库,这对增强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所深具厚重历史底蕴并以“理工见长、工文并重”著称的高等学府,交通大学在百年办学历史上创办刊行了数量极为可观的报纸、期刊。据不完全统计,仅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有155种,体量庞大,内容宏富,大致囊括学术学科、新闻资讯、文体社团、年报一览、毕业专刊、校友通讯、特别专刊七大类。从办刊水准而言,由于交通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与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代表性,且地处通商巨埠上海,得风气之先,领思潮之新,其所创办的报刊很大程度上构筑了20 世纪上半叶我国高校科技文化期刊的顶端平台,并以其示范作用和诸多创新引领了同期其他大学办刊办报的发展方向。从内容而言,这些报刊不仅是交大百年演进历程与发展脉络最原始、最全景式的真实记录,而且涉及内容之广,视野之阔,远远超出“一校之史”的范畴,举凡我国近代经济、工程、科技、教育、文化、思想状况,无所不包,巨细兼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经济史、政治史、教育史、学术史、社会史值得深挖细掘的一座富矿,洋溢着充沛的学术生命力,更是一份颇为珍贵的大学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这批报刊资源养在高校“深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主动公布更是少有,严重制约着中外学术界以及交大师生校友对它们的研究与利用,更不利于百年交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鉴于其重要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学校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以“交通大学百年期刊搜集整理、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工程”为题,申报了2018—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校园文化类项目,成功获得立项。该项目旨在全面搜集整理并影印出版上海交通大学1896—1949年公开刊印的各类报纸期刊、报纸等出版文献,并建成可供校内外检索利用的数据库。此次影印出版的“学术学科”丛书,就是该项目的第一期成果。
翻阅这套大部头的报刊集成,大量校内外名家名师的高水平学术成果赫然在列,一批早期外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中译本文章也出现在其中,涉及的学人与学术成果不少都是各学科极具知名度的。例如,茅以升的钱塘江桥设计与施工研究,淩鸿勋的中国铁路研究,徐名材的化工教育研究,张廷金的无线电研究,赵祖康的公路交通研究,沈奏廷的铁道管理研究,辛一心的船海研究,顾澄的数学研究,陈柱的中国文学研究,马寅初的财政金融研究,杜定友的图书馆学研究,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文章阐发宏论,探赜发微,各擅胜场,所阐述的问题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外,还直指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生产力发展,深具交大“求实学、务实业”的优良学风,绝非躲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式的学问。从中既可以了解交大前辈学人的学术气派,也可以吸收有益的治学经验,还能为新一代学人提供真实的历史借鉴,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曲折,更加稳健地走好自己的学术创新之路。
更激励人心的是,这些历史期刊中所反映的代表性学人、学科与学术成果的辉煌,正是如今建设交大“一流学科”历史必然性的坚实印证。在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17个学科中,船舶与海洋、数学、机械、土木、化工、电子电气、商业与管理等多个学科,历史上都办有专门的学术刊物,如《交大工程》《交大电机》《交大机械》《交大土木》《交大造船》《科学通讯》《震光数理》《管理》《经济学报》等等,这充分显示出厚重的学科积淀和清晰的学术传承。整理出版这些期刊,不仅是对交大先贤学术成就的致敬与礼赞,更增强了新时代交大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底气与自信。
正所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钜”。校史史料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出版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文化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报刊集成·第一辑(1896—1949)·学术学科》的出版仅仅是良好的开端,更多的后续成果将会陆续呈现,由此产生的整体效应必将发挥更大的存史、资政、育人效果,不仅为交通大学125年的成长留下真实写照,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认识交大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而且更能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向心力和最强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