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学实践团队:生命与使命同行

交大名师

生命与使命同行

——记教书育人奖二等奖团队、环境学院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学实践团队

孔海南教授(第三排右三)

【名师名言】

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思考能力。

用一流的科研反哺一流的教学,让学生们亲临现场实践体验,是团队教学的特色。

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团队传承的信仰。

在交大的每一个学生,恐怕都听说过“老人与海”的故事,说的就是环境学院孔海南教授和他的团队,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在银苍玉洱畔,守护洱海水清月明。也许有人说,这是一个科研团队,在做一些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是一趟趟奔驰的列车;是一瓶瓶藻华的水样,是一道道山川河脊,是一幕幕树鸦斜阳,所有的这些,都是一堂堂最生动的教学实践课,而这课堂就在治理现场。 

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环境学院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学实践团队,由讲席教授孔海南,教授吴德意,研究员王欣泽、何圣兵,特别研究员黄荣振,副教授林燕等7人组成。团队围绕河湖富营养化治理,开设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生态设计与工程》(全英文)《湿地生态》等课程。用一流的科研反哺一流的教学,让学生们亲临现场实践体验,是团队教学的特色;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团队传承的信仰。 

依托“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洱海项目以及西湖、巢湖等子课题,团队共有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大理等地,累计行程达500多万公里。目前常年有20余名师生在洱海、西湖、巢湖进行实地科研,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以孔海南教授为代表的教师团队,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思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团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身正为范,培养了学生的奉献意识和家国情怀。 

舍“小我”为“大我”的科研老兵

经济建设的飞速推进,环保意识和举措却没能及时跟上,中国的七大重点流域面临大规模污染,水环境日益恶化。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孔海南毅然回国,联合其他的专家一起,历经数年的调研汇报,才直接推动了水专项的落地。在几个水污染“重灾区”的河湖中,孔海南被推选为洱海项目的负责人,环保部希望他用较快的时间将洱海治理做成一个典范,振奋民心。有家族性心脏病史的孔海南没有退却,毅然接受了任务。孔海南和他的团队联合中国环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农科院等几十家单位,用十年的积累、五年的实践、三年的攻坚收获了丰硕的治理成果,使洱海的水质从浊到清,连续3年保持在国家III类水质标准。 

在这场说干就干的洱海保卫战中,孔海南不是一个人,他有一支跟着他转战南北的年轻队伍。这支队伍在他的带领下,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个项目完成验收是他们最大的欣慰,一个个新的重大项目的委托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这支队伍继承了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精神。他是领路人、是人生导师。在他的支持下,他团队的每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都获得赴海外一流科研机构开展研究工作的机会。此外,他还给年轻人创造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机会,给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项目研究工作中锻炼自我。在他的培养下,先后有三位教师晋升为教授,两位晋升为副教授,其中2位荣获2011年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他们现在都以课题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的身份在不同的河湖流域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肩负起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任。 

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己任

孔海南教授自2000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最先讲授的就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课程,他的课堂生动风趣,他的课件与时俱进,将一线治理中最鲜活的案例融入在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围绕着河湖治理,他和他的团队还开设了《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生态设计与工程》(全英文)《湿地生态》等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新加入交大环境学院的黄荣振特别研究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台湾人。他在台湾、美国等地读书做研究,有着同样的理想和情怀:为国内培育年轻学子,致力于湿地生态的研究设计,构建和谐共生的水域环境。黄荣振刚到交大上第一年课程,就获评了交大最受欢迎的教师;他的通选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他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他的课堂不止在校园,还在湖畔;他自掏腰包让学生到国外参加比赛,开阔视野交流同好。何圣兵研究员主编了《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程序与工程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指导》等3本教材,2次获得上海交大优秀教材一等奖。从孔海南到王欣泽、何圣兵、吴德意,再到黄荣振、林燕,用一流科研反哺教学,教书育人的理念一脉相承。 

他们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培养了一批在环境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在学生培养中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以洱海项目研究为例,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实习同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常驻大理洱海一线研究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研究成果,提出解决洱海水污染问题的相关方案,使得同学在解决实施问题方面得到了良好培养。毕业的学生中一大批已经在国内的环境工程领域具有了一定影响力,包括国内著名研究院所的著名的科技工作者,环保上市企业总裁等一批人才。 

他们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以身作则,传承了实事求是的研习风气。以环境水质改善数据作为核心的指标,关注真实情况,关注现场问题,形成了一批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硕士博士论文研究成果。以洱海为例,孔海南教授、王欣泽研究员常年驻扎大理,熟悉洱海流域的每一寸土地,对于洱海逐月的水质变化、生态变化了若指掌,也带动同学在研究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数据的微小变迁,从大环境水体的演变中切实感受到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重要关注点,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他们关心学生生活,与同学打成一片。在一线的工作中,团队的老师们与同学同甘共苦,亲密无间的交流,生活上的照顾与学业上的指导相得益彰。在大理简陋的研究基地,远在他乡的同学们并未感觉枯燥乏味,反而能收获野外工作的乐趣。 

如今的洱海、滇池、巢湖、西湖、太湖,处处都有团队师生忙碌的身影,一代一代的交大环境人,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清贫,为的是这份守护家园的理想情怀。生命与使命同行,他们一直在路上。 

【名师名片】

环境学院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学实践团队,由讲席教授孔海南,教授吴德意,研究员王欣泽、何圣兵,特别研究员黄荣振,副教授林燕等7人组成。团队围绕河湖富营养化治理,开设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生态设计与工程》(全英文)《湿地生态》等课程。团队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洱海项目以及西湖等课题承担了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