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刚毕业没有资格谈钱,只能谈发展!”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周烁校友访谈

校友风采

  2008年暑假,我们来到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采访校友。这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但厂门的朴素与内敛似乎与他在中国发动机制造商的地位不太相称,这也许是因为它有军工成分吧。从厂门安检的严格我们也感受到了其管理的严格。

  来到曾做过张大帅指挥部的小白楼,与人力资源处的人员座谈了一会,周烁学长便来了。干练、爽快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古铜色的脸庞,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举止中显露着自信。他一进门,我们正要站起来问好,他赶忙说:“快坐下吧,都是交大的,用不着客套啦!先自我介绍一下……”浑厚的东北口音带着北方汉子的特有气质,让我们觉得像是自家大哥一样亲切。

  周烁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的博士毕业生,2006年8月毕业后来到了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燃汽涡轮研究所。虽然才工作了一年半,但已经在公司小有名气,一进门人们便称他为“周老师”。现在他正主持一些较大的项目的研发工作。

  “你能给公司创造什么?”

  谈到毕业生找工作,周烁说,很多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在与用人单位交谈中甚至直截了当询问“你能给我什么”,这“什么”中包括了工薪、待遇,以及今后的发展。但是作为用人单位,他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很想反问一句:“你能给公司创造什么?”一句话,在你谈自己的价格之前,要先明白自己的价值。

  很多交大的毕业生,“天之骄子”的定位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在校园里,这种优越感似乎还是可已被容纳的,但到了社会中,我们就应当好好的反思一下“我究竟有哪些能力”,“我究竟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些什么”,想清楚了这些,就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人也就不会那么狂傲了。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很不理智。我认为,眼前的收入是次要的,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几年以后的收入。毕业前后会面临着很多的诱惑,但要知道,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是非常宝贵的,一个人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一辈子都很难有更大的发展。”周烁学长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

  很多人嫌国企的待遇低,便一窝蜂往外企民企钻。实际上,外企的工资看似很高,但是很难有大的发展改变,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可能停滞不前;但是在国企,补贴、福利、奖金等额外收入会很多,更关键的是,在国企会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只要有潜力、愿意干,企业都会加以培养。

  “当然,到哪里就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是有一条是不变的”周烁总结说,“我认为,毕业后没有资格谈钱,只能谈发展!”

  “毕业生就应到生产一线去!”

  “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心气’太高––当然这也与其对对社会的认知不够有关––他们觉得子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不应该到生产第一线去。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周烁坚定地说:“毕业生就应到生产第一线去!”随后,他详细地为我们分析:

  首先,现在大学课堂里所讲授的知识其实与实际应用还差得很远,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到一线去再学习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很多时候,在大学里的思维方式与实际应用接不上轨。“举个例子说,如果仪器显示一台机器坏掉了,大学里的人可能马上就会拿出机器的图纸开始比划计算,但在工厂里,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检查一下出错的仪器是否正常。”很多东西,现阶段在大学里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到的,必须到实践中去观察、思考才行。现在的大学教育,在这方面要做的的还有很多。

  其次,到生产第一线对毕业生来说是一种机会。现在的用人单位招人时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工作经验,这种情况在外企以及民营企业中尤其突出。这是由这些企业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将一个毕业生培养成一个实用的人才需要很多成本与时间,在这期间毕业生并不能为企业创造很多价值,而这些企业需要一来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所以,到一线去工作,积累经验,无异于提升了自己的就业筹码,为自己将来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

  留上海还是去外地

  我们向周烁学长介绍了学校近几年“引导性工程”的情况,同时提到,学校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去基层、去地方、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随后,我们又介绍了近年来九成交大毕业生留在上海的严峻现实。周学长听后颇有感慨:“说实话,对待毕业后到哪里发展的问题是需要全面考虑的。”

  他认为,从上海与沈阳的地域比较来说,上海本来发展超前,再加上发展速度较快,开放程度要明显高于一般的地区。在这里可以接触到很多新东西,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在上海的高手太多,本地毕业生就已经不少了,再加上每年都在涌进的外地毕业生,竞争压力实在是很大。再有,上海是一个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城市,“我认为,上海虽强,但是必将向第三产业发展,在十几年内重工业的发展应会比较少”。在沈阳等地方,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沈阳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本来就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现在又从新焕发了青春。沈阳到处都在发展,到处都需要人才,无论是精英人才还是实用型人才,都会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

  再从在具体的工作岗位情况上进行比较,在上海的一些企业就业,总在系统里跑,由于强人饱和,很难接触到大项目。周烁学长认为,留上海还是去外地,这需要长远的眼光加以综合考虑。

  认识真实的国企

  以前很多人认为国企就是“傻大黑粗”,没有发展前途,几乎是“落后”与“已被淘汰”的代名词。但是近年来,国家对国有企业采取了“抓大放小” 的战略,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了不起的。目前,只要是较大型的国企,大多有自己生存的套路,在今后的几年中还会有较大的发展。

  接着,周学长以他所在的黎明发动机制造集团公司为例,向我们展现国企的发展。黎明是一家与军工有关的以生产发动机为主的大型国企,原来隶属一航,现在一航已与二航合并。在以前,黎明也有过一些国企的通病,经过近年来的改制,将企业运营及用人制度改变,黎明变得充满了活力。“一流的企业是制定标准的,二流的企业是根据标准研发生产的”,周学长认为黎明应尽快像一流企业的目标发展。目前,黎明主要招收工科毕业生,同时还设有博士站,在生产研发中培养博士人才。“单讲经济收入,博士生一般在上海的工资是5000到6000,但在黎明是要比这多”,尤其是航空航天系统,三到五年内科研人员的薪资水平还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针对国企工资低的误解,周学长为我们进行了比较。

  目前的国企正在面临进一步的改革,同时也在研发方面不断地加强,作为一个新手,到国企或是企业的研究所是很好的选择。这里压力小,发展的空间很大。

  企业与大学的角色互换

  目前的的企业与大学都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周烁学长认为,很多问题是需要企业与高校合作来解决的。“企业应更像是大学,大学应更像是企业”,周烁总结他在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工作心得时说。

  所谓“企业应更像是大学”,一是指企业在与大学进行科研合作时,应注意把问题放在理论层面,现在科研水平一般的企业往往把许多问题都完全提出来,许多还是非技术问题,比如员工操作水平(素质)低而引起的,即使是技术问题,也应该是经过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层面,这样会大大提校企合作的实效。也就是说,企业的科研外包或技术服务委托,必须首先把技术问题加以提取、提升,当问题变为机理层面的分析时,再交给大学,大学老师往往觉得很简单。目前许多国企的技术问题,并不一定依赖高科技、深理论,而是缺乏企业内部科研人员或相关领导的正确的科研合作思路和具体方法。再有,企业,特别是国企应像高校一样的注重职工的全方位培养,为其一生的长远发展做好计划。作为国企,为社会培养人才是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而“大学应更像是企业”是指企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现在很多高校教师与实际严重脱轨。“讲机床的没操作过机床,讲企业管理的没进过企业”并不只是笑话。所以,高校应多与企业合作,让在校生走出去了解真正的企业,尽早与社会实际接轨。

  为在校生献言

  对于交大的学弟学妹们的发展,周烁学长非常关心,将自己走向社会几年来的经验和反思和盘托出。

  “对于在校生,千万不能只看书本––不能老在学校的范围内打转,要走出去,多看看社会是什么样的,看看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方面要从学生在刚入学时就培养起来。见识过社会世面的大学生比一般的要好,至少心中多少对自己的位置有数。”

  “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太少,信息来源主要是网络和他人的言论,很多想法都是想当然的。这样对社会的认知就会明显的不足,直接影响日后的选择与发展。我建议他们多出去走走,到本来已经有了‘定位’的地方去看看,了解真实的情况。很多时候,在看的过程中会发现原来的想法是片面的。”

  “很多大学生基础不扎实,没有扎实的基础是很难进一步的去发展的,对于搞研发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大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有待加强。”

  “我也常想着母校,今年10月份我又将回去一趟去推动校企合作,立项目”周烁学长最后说:“在跳远时,得低头弯腰,才能跳得更远。刚毕业没有资格谈钱,只能谈发展!”

麻绍钧、赵加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