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

美国留学生叶秋:离开舒适区,不如去闯

青春足迹

人物白描:叶秋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2017级硕士研究生 美国留学生 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

02.jpg

叶秋今天一身灰色休闲装扮,膝盖上绑着护膝(因为踢足球膝盖受损),黑色运动鞋、双肩包,一个充满亲和力的微笑瞬间打破了这位理工科男生冷峻的气场。

出走纽约,不如去闯

叶秋9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Elmont,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一学生,同时是“一带一路”卫星导航与遥感项目的成员,师从张增辉教授。

叶秋本科阶段就读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最后一年他被引荐给信息传输专业的教授,教授建议他继续深造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叶秋觉得这个想法不错,于是决定攻读研究生。

在纽约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留学生在此求学,在充满国际化氛围的校园里叶秋时常想,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但同时又伴随着诸多困难的体验和经历——远离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一个陌生崭新的国度,说着另一种语言,邂逅另一种文化,融入另一种生活。喜欢自我挑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叶秋心中“出去闯闯”的念头越发强烈。叶秋认为人需要给自己压力,它能激发出自身潜能,从而学习收获到更多知识。于是他征询了本科导师的意见,导师向他推荐了自己攻读本科和研究生学位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叶秋非常诚恳地听取了导师的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调研成功找了适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

执教广州,收获师生情谊

2016年从应用数学专业顺利毕业的叶秋为了把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前的“gap year”好好利用起来,他申请了来中国的签证,2月到达在中国的首站广州,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在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担任英语老师一年的执教生涯。这一年叶秋不仅成功躲避了家乡寒冷的天气,收获了广州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同时也收获了来自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和爱戴。期间他多次参加了当地的公益支教活动,为那些在较偏远地区很少能接触到外教的学生们上英语课,由于刚来中国中文水平有限,叶秋毫不懈怠地向中国同事请教,认真备课、准备PPT。学生们被这位来自美国的大哥哥深深打动着,离开广州前夕,同学们自筹为他买了个史迪奇公仔以作纪念。 

做上海交大人,致力于“一带一路”

2017年7月叶秋申请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上海,开始了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求学生涯。叶秋就读的上海交通大学卫星导航与遥感B&R项目是学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战略、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项目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环境发展人才需求,旨在培养卫星导航与遥感信息技术领域素质全面、具备一定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了半年多,叶秋给导师和身边的同学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叶秋的导师是这样评价他的:“做事非常认真,也很努力,除了上课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其他任课老师也告诉我,他上课很活跃,喜欢提问,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课小组的leader,写报告、敦促其他来自不同国家的组员完成任务,召集会议等等都做得很到位;研究方面,虽然第一学期主要是上课和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但他每周仍会非常用心地给我写周报,汇报他学习的状况,同时与我讨论对一些问题的见解。”“Eric是我的同座,这位外国友人给我的印象就是学习特别刻苦,乐观开朗,而且特别细心,有一回我感冒了,还特意给我带了来自美国的药片。”说到此处和Eric一样师从张增辉教授的女研究生陈慧媛一脸欣喜与感谢,“我很高兴认识他,希望他在中国有一个别样又有意义的旅程。”

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

读到这里你或许会暗自揣测他不过是个学习认真勤奋、“锱铢必究”的理工科男生吧,那么请看看了以下叶秋的绘画作品,除了理工科男生的一丝不苟,叶秋的“柔情款款而来”。 就像爱因斯坦不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十分热衷于小提琴演奏一样,叶秋闲暇之余喜欢在纸上进行比划和创作,他说有时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和瓶颈,绘画也是他的一种思考和减压方式,科学和艺术看似是截然不同的学科而内在却是通融的,一样需要潜心地观察、揣摩,孜孜不倦地探索。

01.jpg 

叶秋说他非常享受绘画中探索的过程,就拿左下角那幅爱因斯坦头像为例是一气呵成的,即起笔和终笔都由一条线条相连,这是他有意识的一次尝试,而且效果还不错,这让他感到欣喜,做科学研究也是一样的道理。除了绘画、足球以外,叶秋来中国两年踏寻了不少地方:广州、上海、徽州、香港、西安、北京、深圳、湛江等,当被问起哪座城市是心中的第二故乡时他坦言说目前应该还是广州,因为在那里的时间比较久,有很多朋友。希望两年以后,研究生毕业,能在上海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在上海交通大学书写下更多绚丽的篇章!

赵丁慧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留学生发展中心 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