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易静:“研究型大学里的教师应该是科研和教学兼能并重的”

——记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易静教授

交大名师

微信图片_20180914142928.jpg

【名师名言】

■我是在听到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评论上课老师后开始特别重视教学效果的,希望自己成为不让学生失望的讲课者。

■除了对细胞奥秘的不断认识,见到课堂上学生会意的眼神,听到毕业多年的学生对我当年讲课的赞赏,感觉到自己组织的活动对青年教师有帮助,都是我职业成就感的来源。

■研究型大学里的教师应该是科研和教学兼能并重的。这对我们意味着加倍的工作,但这才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交大的社会声望。

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校园里,易静教授常常一路不停地和人招呼。认识她的人很多,不仅因为她是医学院资深教师,更因为她教学和科研活动都很活跃。她每年给好几个班级上课,和大学生和研究生打的照面多,也是各色学术讲座和研究组长沙龙的常客,有时会有她的实验室发表科研论文的新闻在微信上传播。

易静是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化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研究组长。在科研上刻苦钻研、承担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同时,她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生、八年制医学生和研究生的4门课程的大面积课堂教学,年均课时逾百。她怀着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不倦思考和对教学改革的长期坚持,追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的优化,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启发性和思辨性,强调在教学中体现生物与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与情怀的结合,并且利用各种课外教育促进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她还全力引导青年教师向科研教学兼能发展,并为在科研学术团体内搭建教学交流平台作出不懈努力。

怀着使命感的老师

易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工厂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当了几年临床医生后又考回母校,在汤雪明教授门下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曾短暂出国,在法国做过博士后、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人才,一直在基础医学院科研和教学的岗位上勤恳工作。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的环境影响,也受导师从海外回国为学校发展和国家进步殚精竭虑的精神鼓舞,易静始终把个人进步与集体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早在1995年,她从法国回来不久参加的“在这片热土上”征文比赛获奖。带着初识发达国家的感慨,她在文中表达了“要在自己高校教师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意愿,期望上海会像巴黎一样“地铁四通八达”“博物馆人头攒动”,期望有更多的学术论文由中国人在国内做成,而自己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转眼间世事巨变,上海已经可以与巴黎媲美,入行之初那与老外争高下的“年少气盛”已化作把科研和教学做到尽可能出色的一份踏实和平淡,而“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一腔热情则贯穿了她整个职业生涯。

在经历了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摸爬滚打阶段以后,易静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活性氧相关的蛋白质修饰、细胞信号转导和疾病”,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直至获得重点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EMBO Journal、Cancer  Research、Oncogene等领域重要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也有合作论文发表在Cell Metabolism、Cell Chemical Biology等杂志,多次受邀撰写综述和国际会议报告,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她培养的研究生曾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和各种优秀论文奖的荣誉。她还曾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在承担极其繁重的科研和行政工作同时,她始终视教学为基本任务和价值体现,坚持一线课堂教学。她坦言是在自己孩子上了大学对上课老师有所抱怨的时候,决心更加重视课堂效果,钻研讲课技巧,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优化,成为不让学生失望的优秀讲课者。她也相信教改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带领教学团队不厌其烦地摸索尝试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良。她认为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时代,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所有知识,教师的授课必须传递知识以外的内容,那就是启发、激励和对能力的培养。她还对同事表示,当我们在初入大学的学生身上看到基础教育的一些不足时,我们不该止于抱怨,而应该思考如何在我们手上对之有所改变,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培养会思考、能创造、有良知的年轻一代。正是怀着这样的使命感,易静对待教书育人相关工作永远热情饱满、干劲十足。 

新型医学课程的建设者

易静作为首席教师负责跨越四个学科整合的《分子细胞与组织》课程建设,她运用自己在医学和生物学两方面的知识储备,对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讨论课和考试题目组织作了精心设计,凝练跨学科整合知识点,组织大量集体备课和交互听课,从而形成团队对整合知识点的共识和授课侧重点的把握。该课程入选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并在2016年验收中获得优秀。她负责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被列入2017年度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她还主导了联合医学院中外合作的“Cell Biology”课程建设。她对教材建设也十分重视,是《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常用技术》的主编,还担任卫生部规划研究生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副主编。

为达到促进自主学习、培育研究思维的效果,易静带领团队在大学生《分子细胞与组织》和《细胞生物学》教学中探索尝试多种授课形式,近三年经反复试验-调整,完成了与课程配套的自学模块、团队讨论答题和小组报告三种新型教学形式的建设;她在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轮训制度的开创之初参与设计内容规则,促进这一课外教育形式的推行;在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技术》教学中建立了“选读文献讲技术”的形式,要求解读顶尖杂志文献中运用技术回答科学问题的策略并上台演讲;在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创立了每个章节内容由教师讲一次课,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讲下一次课的形式,学生“讲课”时间与教师相当。她参与“探究为基础”(RBL)教学改革并担任RBL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导师已有十年,她总是诱导低年级大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甚至日常生活现象出发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题目,不惜投入大量时间指导学生。项目曾入选市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人文教育和科学普及的热心人

易静十分注重知识传授以外的学生能力和人格培养。医学院建立班导师制度以来她连续担任两个班级的导师,为学生专门安排了到实验室和医院的参观,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曾获得年度十佳班导师称号。她总是欣然接受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大学生社团的各种邀请,通过闵行校区新生的“医学生职业规划讲座”“书海夜游”“医念初心”等各种活动向学生真诚分享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现象分析,激励学生成才。在多年的“医学生职业规划讲座”中,她曾含泪讲述身边为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例子。近期她还作为大学生“医念初心”活动嘉宾,畅谈十年前自己自费赴汶川地震灾区担任志愿者的经历,勉励学生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保持学医之初的温暖之心。

她在担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教学与普及分会会长期间,发起并共同设计了全国联动的每年5月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和每年11月的诺奖解读活动,6年来已发展为有成千上万参观者和听众的学会品牌活动。她每年开放自己实验室1~2次,结合自己科研方向针对抗氧化专题作科普讲座,并精心设计大型仪器、图片、实验动物展示以及操作,还热情地针对各年龄层次小观众进行提问和鼓励。这一活动不但受到公众欢迎,也对作为志愿者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起到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作用。 

兼能型教师的示范者

易静认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认同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她强调科研和教学兼能并重有利于学科自身的人才培养。她负责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权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多篇,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从事科研让对所讲知识有更多融会贯通,让她的讲课更富于启发性。她也关注知识点演变和更新,会将顶尖杂志最新论文作为素材及时整合到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因此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和讲课重点的调整。她在获评2017年度基础医学院杰出员工颁奖式上分享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的发言打动了很多人,多位新入职的年轻科研人员表示受到激励,将更积极参与教学。

作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易静创建了学会全国性学术大会教学分会场的制度,每次就选定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资深教授示范讲课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别设立该章节知识点相关的科研历史和人物介绍,试图让高校教学主力军青年教师有前辈可学、同辈可鉴,同时拓展对教学内容的学术背景理解。她自己多次就某知识点演变历史和讲课难点在会场作报告。该教学交流项目已成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的品牌活动。

在系里,易静热心鼓励和帮助身边的海外引进青年科研人员走上讲台,其中一些已成为热爱和钻研教学的优秀教师。她要求自己团队的青年教师朝科研教学兼能的方向努力,还组织她们对教改举措的效果开展教学研究。她自己的研究生曾在高手云集的中国细胞生物学青年优秀论文评选中数次获奖,也有的在教学比赛中获奖,一些当年的学生现在成为母校科研和教学的新生骨干力量。这些都成为易静心中职业成就感的来源。

【名师名片】

易静,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二级教授、研究组长。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法国国立健康卫生研究院第28单位进行博士后训练和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做访问学者。曾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生化细胞系副主任,并曾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目前为医学院特聘教授、整合课程首席教师。曾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育才奖、三八红旗手、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师德标兵、基础医学院杰出员工等荣誉称号。

医学院 教师工作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