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何奔:在救死扶伤的医学之路上“奔跑”

交大名师

在救死扶伤的医学之路上“奔跑”

——记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

【名师名言】

■ 为师者教书育人,为医者治病救人,能二者兼修,实乃人生大幸。  

■ 不要苛求学生追逐多高分的论文,而是应该追求有意义的创新,许多诺贝奖的论文都是被拒过多次的,也未必发在很高分的杂志;有转化价值的基础研究与有现实意义的临床研究,就是最好的研究。  

■ “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回归人文”,无论身在何处,每一位交医学子都不能忘记“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誓言与使命,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是医者,德技双馨,仁术济世;是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者,孜孜以求,精勤不倦。从医执教三十载,救死伤无数,育桃李天下。丹心妙手唤春回!”这是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颁奖典礼上,这所百年名校对一位获得科研成果奖杰出校友的赞誉。他就是第八届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原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        

何奔,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心血管一流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常委,中国心血管医师协会全国常委,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学会专家会员、欧洲心脏学会专家会员等。他长期致力于冠心病急性事件链及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研究,带领团队在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其突破性的研究进展获得了国内国际心血管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砥砺奋进,护一方安康

上世纪90年代,心脏病介入治疗在我国刚刚起步,何奔是较早出国接受正规介入心脏病学训练的医生之一。他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美国亚利桑那心脏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心导管室学习。2003年,学成归来的何奔回到仁济医院,成为当时上海所有三级甲等医院中最年轻的心内科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何奔从2004年起建立惠及浦江两岸数百万人口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带领团队以上海市急诊冠脉介入手术量第一的工作量抢救了数以千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多年前,他的手术从仁济医院心导管室向国外学术会议卫星直播,向国外同行展示了中国医生的高超技艺,是当时国内极少数的几家能向国外卫星转播的心脏中心之一。如今,搭建国内一流心脏影像诊疗平台、成立全国最大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牵头重大疾病联合攻关项目“慢性心力衰竭一体化管理区域智慧医疗平台的构建”、提出“冠心病急性事件链”全新学术概念,带领团队先后斩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殊荣。行医三十载,何奔始终在救死扶伤的医学之路上“奔跑”,为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贡献着智慧与汗水。        

“大医精诚、厚德载物”是何奔的座右铭。他时常叮嘱科室团队:“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当面对没有医保,可能无法负担治疗费用的外来务工患者,何奔教授果断拍板“救人要紧,绝不能让有抢救希望的患者因为经济问题在我们这里失去抢救时机”,果断上台进行急诊手术,及时处理了已99%严重狭窄的左主干血管,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当所有人对于左主干急性闭塞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高龄患者犹豫不前时,又是何奔半夜赶往医院接下了这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的病例。身为医者的责任感促使何奔从不对任何生命轻言放弃,正是这一次次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奋力一搏,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临床基本功扎实,喜欢钻研临床问题,年轻时师从具有“东方第一听诊器”的老一辈著名心脏病学家郑道声教授,颇得导师喜爱与真传。他是现今少有的能凭借听诊器挑战心超诊断的心脏专家,曾有法氏窦瘤破裂的患者,由于极少的分流量让超声看不到分流束,最后通过造影证实,学生与同事们均佩服不已。他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新技术有激情有追求,在左心耳封堵技术刚刚兴起的当下,迅速开展,成为沪上首位“全球技术标准带教导师”。凭借着一颗“患者至上,真诚奉献”的医者仁心,何奔在病人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锦旗纷至沓来,也正是这样一位德医双馨的优秀医生,被患者投票推举为“中国十大口碑医生”、上海市“十佳医生”。        

立足国情,做扎实学问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上升,虽然许多研究证实如果发病时间早,介入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法,然而,不同于严格条件限制的临床研究,现实医疗场景常常复杂多变,以我国为例,由于疆域广阔、山区偏远地区占比大、经济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多方面原因,我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介入治疗的比例不到1/5,而这部分接受了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无法在指南规定的时间窗口内接受及时的治疗。因此,真实世界中有很多患者在等待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错失了及早再灌注的最佳时机。        

如何提高我国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针对这个临床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何奔教授带领团队自2009年起开展了系列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的新策略,有机结合了药物溶栓治疗的“快”和直接介入治疗的“稳”,为无法获得及时再灌注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仁济心内科联合国内7家心血管中心实施了EARLY-MYO-I研究。2017年8月,何奔教授主持的EARLY-MYO-I研究在国际心血管顶级学术会议之一,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的最新突破性研究专场(Late Breaking Science, LBS)发布,并作为今年唯一入选这一重要专场的中国研究,成功入围本届大会学术委员会公布的重点关注(Highlight)名单。该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已于心血管病学国际权威杂志《循环》(Circulation)发表并获得同期重点编辑评论。        

EARLY-MYO-I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比较“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AF-PCI)”与“直接介入治疗(PPCI)”两种治疗策略,对于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何奔教授现场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症状发作6小时内、介入治疗相关延迟超过1小时的STEMI患者,与现有指南推荐的PPCI策略相比,先给予半量阿替普酶溶栓,溶栓成功后3-24小时行早期介入治疗的AF-PCI策略,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AF-PCI甚至比PPCI在早期获得了更优异的心外膜和心肌再灌注水平。此次最终研究成果的发布,证明了“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立体强化了对整个心肌梗死抢救过程的认识,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导,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技术可及性的情况,采取最有益于患者的治疗策略的医疗理念,对世界范围的心肌梗死救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因此该研究在会议预告阶段就受到了国际心血管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胸痛中心的背景下,EARLY-MYO-I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各级心血管医师更好地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策略选择,同时也为未来我国心肌梗死分级医疗资源布局和网络化救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参考依据。        

锐意创新,树学术品牌

“学者更能代表着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状态;学海无涯,无论什么人,都不应该对知识的渴求产生满足感,有时候能为在某个领域一直感到学得不够用,是一种幸福。”何奔说,多年的临床实践,使他悟出一个道理,学医、做医生不但要有技能而且需要不断做学问。        

何奔善于从临床实际需求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且使之成功转化,造福病患。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血流灌注评价,之前国际医学界一直缺少一种实用的定量评估方法,何奔便带领团队成功建立了一套新型心肌水平灌注定量评价体系;临床上没有针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给药器械,他便潜心开发了一种单轨式微导管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缺乏动物疾病模型成为了科研瓶颈,何奔又和团队不断实验,建立了被国际权威杂志Circulation Research誉为“最高效”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模型,为筛选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搭建了基础平台;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造成部分患者不良并发症,何奔团队又筛选出了造影剂肾脏损伤的早期检测指标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的二级预防现状不尽如人意,何奔原创性地提出了基于心脏影像指标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评价的全新分级标准,为精准评估心梗后的心肌损伤,患者的康复与劳动力评估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手段……立足临床,做有价值的研究,是何奔对自己以及团队的要求和期许,也使得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好的“口碑”:他受邀在美国TCT大会主持北京阜外医院向华盛顿的卫星手术转播;在美国心脏年会上与美国ACC主席Nissen教授进行中美巅峰对话;受邀在美国Temple大学转化医学中心学术演讲,成为走上Temple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身为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10余年来,何奔带领团队获得30余项国家级课题立项,100余篇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总影响因子近400分,个人学术H因子达到22;仁济心内科先后斩获教育部211工程全国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冠状动脉介入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心血管专科医师规培基地等一个个里程碑……        

何奔教授十多年在仁济的奋斗,把团队带起来,把文化传下去,推动仁济的心血管疾病研究走到一个新的台阶,相信并希望他迈向更光明的未来。 最近,他又应上海市胸科医院——这所我国最早的心胸专科医院邀请,奔赴新的岗位。当被问到累不累时,何奔说“虽然有点累,但回首望去,还算充实,因为不仅救死扶伤而且做了学问;心向光明,充满希望,不是要达到多高的境界,而是我能一直做个学者,做我的学问,救死扶伤。”这就是何奔教授作为一名医者、一名学者的内心独白。        

【名师名片】

何奔,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原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血管一流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负责人。美国心脏学院专家会员。先后获评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十佳”医生和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2014年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及首届“中国十大口碑医生”称号。2017年获“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