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声音

AI的触角可以延伸至新药研发的多个关键环节(等5则)

一周声音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内燃机发展方向是高效清洁低碳化

内燃机面临节能减排的挑战,但这也是机遇,内燃机低碳化的潜力巨大。目前内燃机已开始采用天然气、二甲醚等清洁能源。目前内燃机在汽车领域面临着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的竞争,这些竞争都是良性的。对此,国家应制定针对全产业链的标准,而不是规定具体的技术路线,让技术充分竞争,让市场去挑选最合适的好技术。(《无锡日报》2018.10.30)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罗守贵教授:未来中国必将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知识竞争力版图上占据越来越显著的位置

今年的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上,中国板块整体表现非常突出,占据了前十席中的五席,浙江、天津和江苏则稳居前二十,中国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竞争力的提升令人振奋。整体上看,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形成了充分的共识,并在科技与教育投入方面形成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机制。这对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形成新的经济驱动力至关重要。未来四十年中国必将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知识竞争力版图上占据越来越显著的位置。(《新闻晨报》2018.10.30)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军发院士:AI的触角可以延伸至新药研发的多个关键环节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通过翻阅大量中医文献找到了青蒿素的药物提取来源。但中医典籍浩如烟海,让人类逐本翻阅、分析,耗时长、效率低,如果让机器‘读古籍’,再借助大数据的有效分析,将会发现不少取材于中草药的有效药物。(《呼伦贝尔日报》2018.11.02)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院士: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汇聚上海,是“海纳百川”精神的内涵扩展

上海是座海纳百川的城市。过去,我们认为吸引全球非常优秀的人到上海来干事业是海纳百川的体现,因此,大量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来发展产业。如今看来,光发展产业还不够,通过这样的盛会,我们吸引世界上一大批的顶尖科学家到上海来发展科学,这也是对上海“海纳百川”内涵的扩展。上海希望建成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而随着这些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到来,上海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定会有所提高。与此同时,他们的到来也为上海整个科技界以及各所高校创造了非常多的合作机会。(《上观新闻》2018.10.29)

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谭蔚泓院士:应给青年科研者独立实验的机会 

 今天几个学者都提到,现在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太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学者的过程太复杂。究其原因,一是现在获得科研成果的难度更大了;另外这也是一个体系问题。这不仅仅在中国存在,在美国也面临这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现在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比如国内一些顶尖学校的青年教师,启用独立PI制。博士毕业到学校后,就可以创立自己的实验室。这样可以让年轻人尽早(独立)进入科研工作。(《中青在线》2018.10.30)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