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星

从0到1:文科生发表SCI论文的背后

外国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林苡

学术之星

林苡,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方向2017级硕士研究生,2018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师从丁红卫教授。2018年10月,在导师丁红卫教授和校友张扬教授的指导下,林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上发表论文Emotional Prosody Processing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 Selectiv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尤为难能可贵的是,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是影响因子5.58的SCI一区刊物,在全球154本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医学类期刊中位居前15名。

20181026_024710_514.png

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专项基金项目促成了这样的学科交叉成果。研究着眼于行为表现和大脑神经机制两个层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韵律加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元分析,并从语言文化、多通道感知、认知神经等角度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康复和学术研究提出了建议。论文发表的背后,是林苡在言语病理学方向始终不变的孜孜探寻,是丁红卫与张扬精益求精的悉心指导。

01.jpg

从文科到文理交叉:“一次读不懂,就多读几次”

林苡说,“当时听完老师对老年人和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言语听力障碍研究的介绍后,我感觉这是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能将言语语言理论落地康复实践,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菁英夏令营”专业介绍会上,林苡第一次接触言语病理学的研究,这个对她来说完全崭新的方向,但她认为这个课题有意思,更有意义,于是她决定研究这一课题。交大外院在该领域雄厚的师资力量、前沿的国际合作和先进的实验仪器配置,都更加坚定了她的学术志趣。励志要加入这个团队学习深造。

经过一年的努力,她如愿以偿,从广东保送至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但对于毫无语言学专业系统学习经历的她,科研的道路开始得并没那么容易。从教育学和会计学双学士学位,零基础、跨专业转向攻读语言学硕士从事障碍人群的语言研究,文理交叉的科研道路对纯文科出身的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回想起刚入学的那一阵子,课程学习力不从心,听得云里雾里,课后也不知从何入手,一道坎摆在林苡面前。

但林苡没有在困难前低下头。不断和学院老师同学交流、不断调试自己心态之后,她决定从广泛阅读专业文献开始,以勤补拙,迎难而上。

初读文献的过程是极为痛苦的。尽管学习英语专业,但文献中大量心理、生理和病理学等领域的陌生概念和专业词汇常常令她摸不着头脑,也让她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挫败感。“当时我也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啃下去”,遇到不懂的地方,她总会记录下来,及时查阅资料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对于一些特别难啃的“硬骨头”,一次读不懂,她就多读几次。如此往复,阅读的文献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她发现自己对那些曾经生僻难懂的概念熟悉了不少,也逐渐建立起该领域研究的框架。

在丁红卫的鼓励下,她尝试系统梳理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韵律加工的相关研究,撰写综述文章。阅读文献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是输入;而写作则是输出的过程,也是个挑战自我的过程。在写作、修改和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她总能发现自己原来有许多理解得不到位的地方。对她来说,每次整理文献、写作成文的过程是重新审视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更新自身认识的过程,难免会感到苦恼和困惑,但也正因如此她常常能从中得到新的领悟和收获。

导师、校友、团队:“与优秀的人,同向同行”

高影响因子论文的背后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辛苦付出,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齐心努力和学院的鼎力支持。

在交大外院一年的学习过程中,林苡非常幸运能够得到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林苡介绍,她的导师丁红卫总是非常尊重她的想法和决定,常常给予她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林苡说“每当我有任何想法找丁老师沟通时,她总是及时回复我,和她谈话总感到非常亲切。在此次论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大到文章的选题框架、立意构思,小到遣词造句、标点格式,丁老师都给了我十分详细的建议和指导,引发我深入思考和探索,让我获益匪浅。”最令林苡感动的是老师为了帮她修改论文好几次工作至深夜,废寝忘食。丁老师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工作热情深深影响着她的学生们,激励着他们在学术道路上脚踏实地、勇攀高峰。

张扬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功不可没。张扬是上海交大科技外语系1991届校友,现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言语-语言-听力科学系和神经行为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也是交大的访问教授。近几年他每年都来学校为本科生和硕士生授课,举办专题讲座,调试实验设备,编写运算程序,洽谈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及上海市聋儿康复中心的合作项目等,贡献良多。张扬教授总能为大家带来最前沿的信息,介绍最尖端的技术手段,让学生们对言语语言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林苡说“听张老师讲课,和他交流,总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次的投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历经几次大修大改,但张老师有理有据地机智应对各种波折,展现出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冷静乐观的良好心态,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启迪。”

外国语学院言语-语言-听力中心导学团队户外拓展活动

02.jpg

外院言语语言听力中心团队氛围非常融洽,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一同探索更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团队成员平日里经常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寒暑假相伴留校完成实验。正是怀着极高的学术热忱,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让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此外,学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瑞士索诺瓦听力集团等机构有着密切合作,学校也定期举办面向文理工医交叉学科的“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系列沙龙”等活动,这些都为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他们通过交叉学科的思维碰撞拓展视野,为进一步探索人类语言机制而不懈努力。

 “热爱,让交大人一往无前”

科研之外,林苡的爱好是游泳,每天风雨无阻坚持游1300米。一年多下来,她共完成近170公里的游程,相当于4个马拉松的距离。日复一日地坚持长距离游泳中,她收获得不仅是学习生活间的平衡、工作之余的充实,更是让自己在科研茫头无绪时舒缓压力,练就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说到做到的执行力。

在她看来,学术研究就像这泳池里的长距离马拉松,每每拼尽全力完成一个来回转头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路上需要脚踏实地,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这篇高水平SCI论文的发表,对她而言是从0到1的突破,但又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再启程,超越自我。

“是热爱,让交大人一往无前”,就像她所热爱的游泳一样,从20米到100米再到马拉松,很多人都停下来休息,而她还在向前。病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文、理、工、医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储备,很难想象,纯文科背景的她这一路上会面临着多少未知的挑战和艰难,但毫无畏惧的态度是她在科研道路上的人生底色。

在交大外院这片科研沃土,她将在未来的交叉学科研究道路上,突破自我,一往无前。

任祝景 舒天楚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