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学术讲座

手性合成与抗癌新药研发的遐想
— 大师讲坛

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1979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79-1992年在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中心研究室担任高级研究专家,1992-1993年任台湾大学访问专家,1993任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1994-2005 年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主任及讲座教授,2004-2007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2007后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2010年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1999年担任美国化学会香港分会会长,1997-2001年担任香港化学会会长。2015年7月正式加入中山大学,担任药学院教授及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职务。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在均相氢化不对称合成反应历程研究中发现了新的机理,得到国际广泛引用。研究开发了手性药物萘普森的不对称合成的可行方法,被认为是1991年国际化学方面的重要进展。在手性催化配体和催化剂的研究中发现了螺环氧膦配体、胺膦配体、联吡啶膦配体等高性能的配体和催化剂,取得多项中国和美国专利。还在不对称烷基化等方面作了出色的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自从William Knowles将Wilkinson催化剂和Mislow’s手性膦配体结合在一起,获得了首个能够实现不对称氢化反应的催化剂以来,对生物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手性化合物的高效不对称合成逐渐成为新的研究前沿。当今不对称催化反应已成为世界上研究最广泛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之一。

本次演讲我将从历史的角度对这项重要技术分享一些个人的研究体会,并介绍我们在抗癌新药研发过程中对这项技术的应用。

研究生院、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