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数控机床国家重大专项与汽车领域现场对接会在临港召开

《科技日报》报道 汽车工业是各类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的主要市场。构建汽车-机床行业合作桥梁,积聚海内外优势资源,共同助力汽车与机床行业创新发展是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对外开放、转型升级的热点问题。11月5日,由“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数控机床专项与汽车领域现场对接会在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来自科技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临港管委会、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机床和汽车行业60家企业、160余名专家共聚上海临港,热烈研讨共同商业如何促进汽车行业和机床行业携手共进、推动汽车领域高端制造装备创新与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为汽车行业与机床行业搭建桥梁

面临国家实施制造强国、对外扩大开放等战略,我国汽车制造业正从过去规模扩张转型转向质量效益提升的新时期,如何为我国汽车工业插上高端制造装备发展创新的翅膀,已经得到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上海再度吹响了重振“上海制造”的集结号,于2018年5月发布了《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向国内外传达上海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

上海交通大学聚集汽车行业高端产业资源与高校优势人才资源,通过构造汽车与机床两大行业对接的桥梁,建设汽车动力总成高端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验证平台,打造高端智能装备创新成果工程化验证的“四大能力”:装备组线加工验证、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产线系统集成与标准验证、人才培养与产业孵化。

如何在工业4.0、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革命浪潮下,促进我国汽车工业与机床工业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是本次现场对接会重点探讨的话题。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参观了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的汽车动力总成加工装备与工艺集成验证线,就供需对接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并共同见证了一汽、上汽、玉柴等汽车企业于装备企业的6个合作项目签约。大家一致认为:汽车工业高端制造装备创新研发与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解决新技术装备研发问题,更要系统性改进研发机制、制造标准、配套体系、客户联动、市场培育等环节,进一步凝聚国际国内产学研用优势资源、加大培育产业链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辛国斌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指出汽车领域是机床行业最大的用户,要把握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坚持“政府搭台、行业铺路、企业唱戏”的思路,促进机床与汽车两个行业进一步加深了解、增强互信,不断完善长效合作机制。要紧牵科技创新“牛鼻子”,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企业主体,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用”合作,把推动机床行业、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举措落到实处。

聚集“高校”+“产业”人才

汽车用户提供产品、工艺需求和装备开发验证指导,机床企业提供主机、数控系统与功能部件并不断改进,高校科研院所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基础科研与人才优势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三方各施所长、紧密协同开展产学研用的合作。这一全新模式机制,由汽车、装备和高校院所共同投入,实现成果共享、合作共赢,是为促进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创新成果产业化探索的一条新途径。为此,上海交大一批科研骨干和来自机床、汽车工业界的一批工程骨干走到了一起,成立了由骨干科研团队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化企业——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为了中国高档数控机床发展的梦想凝聚成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发挥了艰苦创业、精益求精、开放发展的精神,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基地的建设,不仅凝聚了国内一批机床、数控系统、机器人自动化等企业共同建设,也吸引了西门子、罗克韦尔、发那科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紧密合作。

“怎么才能搭建一个机床与汽车两个行业充分合作的桥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汽车与机床企业共同建设一个试验线,按照汽车厂最严格的标准加工、试验、反复提升,达到汽车厂要求后再投入实际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汽车企业输出工艺标准和质量要求;机床企业按照汽车工业标准提升产品研发、质量管控、售后服务等各方面能力;科研人员也将按照这个过程的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培养出一批真正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振兴的科技和工程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在对接会上讲到。

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将由上海交通大学倡导、浦东临港新区支撑的“上海市智能制造创新型功能转化平台”作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首批启动的创新型功能转化平台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勇于创新机制体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走出校园、与工程技术骨干共同艰苦创业,聚集了海内外科研与产业优势资源,,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汽车动力总成高端制造、航空发动机测试验证、燃料电池、轻合金材料、核电测试装备等方面取得众多突破性进展。

王春 焦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