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贾平凹作品专题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讨会举行

《社会科学报》报道 今年,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的第16部长篇小说《山本》出版发行。作为寻根文学的实践者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贾平凹等作家不断“发出声音”,走在中国文坛的最前沿。

  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还不够充分,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之际,这就需要包括外语界学者和中文界学者在内的人文学者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与接受。翻译中国文学,并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有关中国文学的学术论文,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形式,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价值。贾平凹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事翻译和学术传播他的优秀作品,更是外语界学者的责任和担当。

20181010_074709_294.jpg

  10月6日至10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贾平凹作品专题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贾平凹先生亲临现场,讲述他的文学创作历程。德国著名汉学家、作家、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顾彬,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郜元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龙等做客让世界认识贾平凹对话会,畅谈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观点和方法。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澳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的国内外教授学者,齐聚上海交大论坛,共同探讨贾平凹小说的丰富内涵及国际传播价值。“让世界认识贾平凹”的嘉宾对话会吸引了600余名观众现场聆听。

20181010_074729_920.jpg

  本次论坛,来自中文和外语界的著名学者聚集到上海交通大学,对贾平凹先生作品以及中国文学的翻译和国际学术传播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创作数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但相对于他在国内文坛的重要地位,与会学者讨论了贾平凹在国际上传播的不充分,并进一步思考全球化时代本土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问题和对策。陈众议研究员认为,贾平凹是被低估的,中国文学总体上都是被国际文坛低估的,个中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宁认为贾平凹的作品已开始被人接受,将很快有效地走向世界,他的小说取得的世界性影响再一次说明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可能走向世界,在这方面翻译的中介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彭青龙教授认为,自觉构建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学术话语体系,既是中国从大国向强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外语学科内涵建设的需要,更是学术共同体自觉自省的需要。为此,中国学者要有历史担当,站在中国立场研究世界学术问题,主动服务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共同致力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