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十年前汶川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入学上海交大

《青年报》报道 本报讯 戴着黑框眼镜、身材瘦削的贺宇轩,羌族男孩,出生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十年前汶川地震中,贺宇轩失去了双亲,但在各方关爱下,十年后的2018年,他已经成长为阳光少年。今年,贺宇轩凭借661分的高考成绩,考入上海交大农生学院,成为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学专业的一名新生。
贺宇轩的父母是当地的医生,家境虽普通,但一家人其乐融融。而一切被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击碎。北川是当时的重灾区之一。那一年贺宇轩在曲山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地震时,他飞奔出教室,躲过一劫。他的父母却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从此,他只能和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地震刚过去的几个月,贺宇轩过得浑浑噩噩,只想逃避残酷的现实。但是人总要走出灰暗,而将他带向光明的,是许许多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们。他不再感到孤单,心慢慢变得温暖。那场地震也让他明白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来全国各地,世界各方的爱心人士都纷纷来到贺宇轩的家乡,帮助他们。2011年,地震三年后,一个新的北川县城建设完成。贺宇轩住上了援建的新房,获得了助学金,初高中学费都是减免。在国家社会的帮助下,在老师们的关心下,从绵阳八一帐篷小学,到重建的北川中学,他一直坚持学业,人也日渐变得开朗,凭着自己的努力,成绩一直有所进步。课余时间,他也经常主动做公益,去敬老院照顾老人。
弹指一挥间,整整10年过去了。今年,贺宇轩如愿考上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这个暑假,贺宇轩带着录取通知书,重返震后的老县城,告慰父母“安心宽心”。
贺宇轩很努力,常常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也挤出时间来学习,但他坚决不熬夜,在他看来,熬夜势必影响第二天的效率。谈及大学规划,他说自己会好好学习,自强自立。未来的规划是希望能读完博士,学好农业,刻苦钻研,为家乡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最大的理想是直博,但估计很难。不行的话,我也想考博。”贺宇轩说,他大舅和小舅的女儿都是博士,他想向两位表姐学习。
在新生报到日那天,贺宇轩见到了交大的“桃子老师”陈恩桃。15年前,陈恩桃与贺宇轩一样也是特困生,也是农生学院新生,而且也是四川老乡。陈恩桃曾是学校赫赫有名的“校园打工王子”,同时打过6份工并帮助各地6个孩子读书,自己依然如期完成本硕学业,如今成为交大勤工助学办公室主任。从受助到助人的角色变化持续着,陈恩桃如今在工作岗位上迎来送往一批批自强不息的励志学子。
陈恩桃告诉贺宇轩,自助者天助。根据学校发展式、造血型的资助育人理念,贺宇轩等贫寒学子将加入“爱立方”自强自立联合会。在这个互帮互助的公益社团中,寒门学子不仅勤工助学、志愿服务,还接受能力拓展培训,包括外语、计算机甚至领导力训练。

刘昕璐